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因“道德綁架”而失業(在路上)
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因“道德綁架”而失業
世上很多人往往自以為是,無論是精神或者物質方面的,總喜歡拿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認知作為衡量對錯的尺度,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對,否則統統斥之為錯。
重慶某景區靠抬滑竿付出勞力賺錢的漢子們,恐怕想不到他們有一天會因為遭“道德綁架”而失業。
事情起因很簡單,一個旅遊博主遊覽某景點時,隨手拍了一段小視頻發佈到網上。在視頻中,這位元博主坐在滑竿上邊喝飲料邊介紹著景區特色,兩位轎夫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抬著滑竿前行。炎熱的天氣下,就算什麼也不幹都是滿身大汗,更何況還抬著人!該視頻發出後,“鍵盤俠”們瞬間怒了,他們心裡久違的“正義感”終於有的放矢了,並順理成章帶動了一波“聲討的節奏”。
“大家都生而為人,你憑什麼花錢踐踏他的尊嚴?”
“如果抬滑竿的是你爸爸,你還能心安理得地坐在上面嗎?你應該把錢給轎夫然後自己徒步上山。”
諸如此類的聲討此起彼伏。最後,這個旅遊博主被迫無奈,只得公開道歉了。
這看似是個完美的結果,但實際上此事件後鮮少有人敢坐滑竿了,因為怕網路暴力。而那些憑力氣吃飯的底層勞動人民呢,接不到業務只能唉聲歎氣了。他們原本可以靠力氣活掙一份尚且穩定的收入,現在則是有力無處使,直接失業了。
這群人中有一位倪師傅,他家中上有年邁的老母親,下有正在讀中學的女兒,一家人都靠他抬滑竿維持生計。倪師傅表示,這個活雖然很辛苦,但是靠自己的體力可以賺錢養活全家。可隨即他苦著臉說:“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怎麼就突然失業了呢?”
其實,職業無高低貴賤,只要你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就值得被尊重。每個為生活努力的人都值得被肯定。一邊是憑本事賺錢,一邊是有償付出換得輕鬆出行,雙方等價交換,與踐踏尊嚴又有何關係呢?
這讓我不由想起了“子貢贖奴”的歷史故事。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祖輩經商,家境殷實。有一次,他出國遊歷,見到一個魯國籍的奴隸,便自己出錢將他贖了回來。按照魯國當時的規定,魯國人在外淪為奴隸,凡有人能花錢將之贖回,可以到國家報銷贖金。但子貢贖了人卻不願接受國家報銷的贖金,一時在魯國被傳為佳話。
可是孔子並不這麼看,他反而批評了子貢:“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孔子認為:子貢領取了這筆錢在道德上並沒有什麼缺失,不去領反而會讓他人很“難做”,恐怕以後魯國就沒有人贖回同胞了。
這是為什麼呢?就如現代社會中的“道德綁架”一樣。再遇類似情況,救人者拿了贖金反而會有人說:“你看看,子貢救人都不要贖金,你偏偏要,你的道德肯定不高尚,你救人是有目的的!”
可以說,孔子將人性看得十分透徹。
當今住世佛陀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世法哲言》中亦如是教導我們:“人愚之最癖是為我見是理,萬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屬心之弗明所至無知故也,凡為余衡量諸物似為尺度者,實則無識也。”
大意是說:給人造成愚癡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對世間上的一切,無論是精神或者物質的,都拿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心境去作為尺度來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對,否則統統斥之為錯。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是來源於自己的心境未能開發智慧,對於真理鑒術未能得理,而片面的看待問題,以自己所知的一點一滴,概括異它之全面,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無知境界當中。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觀點作為衡量一切物體或者生靈的尺度、作為絕對真理的人,實際上這種人是沒有知識的愚人。
回顧開篇,那些指責、批評坐滑竿的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有為滑竿師傅考慮過嗎?無形的輿論壓力,帶給滑竿師傅的是現實的生活壓力。
再退一步說,按照“鍵盤俠”們的邏輯:送外賣的小哥也很累,我們不要點外賣了,人人都自己做飯,減少外賣小哥的負擔;搬運工人很辛苦,我們搬家不要下訂單了,都自己搬東西,減少搬運工人的忙碌;開計程車的司機,一年到頭在路上奔波很勞累,我們就不要打車了,要麼走路要麼騎自行車……真這樣的話,恐怕更多人要失業了。
生活各有所需,每個人正當謀生無可厚非,每個人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也無可非議。我們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人,更何況“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當然,我們也感恩社會上堅守崗位的每個人,正因為大家的共同付出,組成了生活的同心圓,才有了社會的進步,才有了各行各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說,社會上的每顆“螺絲釘”都不可缺少!
撰稿:在路上
編輯:悅色
轉載自:人生新視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20538513293358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