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煩惱,清淨修行起
調伏煩惱,清淨修行起
煩惱是什麼呢?煩心惱身,謂之煩惱。《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並障礙著我們的修行。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鎮江,特登上金山遊覽,問一老和尚道:“和尚!你看前面大江之中,風帆片片,碧天無際,你知道這江上來來往往有多少的風帆嗎?”
老和尚悠悠地答道:“皇上,依貧僧所見,只有兩張帆。”
乾隆皇帝問道:“是哪兩張帆呢?”
老和尚說:“一為名,一為利。”
司馬遷也在《史記·貨殖列傳》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 …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
貪有很多種,對喜好的一切過度索取、沉溺與執著,都是貪。總括來講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我們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發財、忙享樂,因為貪著這些欲望,沒有的要求有,有了的要求更多,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
我們常聽到或者自己也常這樣抱怨:“我的痛苦很多!我感到自己的工作不如意、伴侶不如意、身體病痛多、正確意見得不到別人認可、孩子找不到物件、孫兒沒有老張家的孩子聰明成績好……因此心裡常常感到不痛快,並希望能夠儘快改變這種現狀。”
這都是不明信因果、五欲熾盛的偏知偏想。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中開示,因果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大如飛機、小到細胞都有因果,乃至一聲咳嗽都是因果,多生所造的惡業這是因,以致咳嗽生病這是果,生病咳嗽這是因,對周圍環境產生的聲音影響這是果。起心動念也有因果,就如見到別人做好事而心裡歡喜,見到別人做好事這是因,自己生起歡喜心這是果,生起歡喜心這是因,在意業種下善因必得善果這是果。人的出生是因果,人的死亡也是因果;生命的長短是因果,生活的貧富也是因果。因果無處不有,沒有一個眾生能夠倖免于因果,眾生因無始無明的因,造作各種善惡業力的果。
遇到什麼樣的親人朋友同事,身體的健康與病痛等,更是昔時因緣所致,並能通過你的修行得到轉換,你完全可以不必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不明信因果,不肯承擔後果,只一味地縱容內心對金錢住房美眷的貪求心,就等於以前借了人家的錢,現在不僅賴帳不想還清,還琢磨著再借更多,因為不如你的願,所以就有了痛苦。而懂得因果就會知道,那些富人享受的是他們自己昔世所種下的果,如果沒有繼續增上功德,這些也不會永恆長久。
因為明白這是因果的關係,就會少很多抱怨,就會控制自己的貪求心。對於凡夫而言,不是叫你一下就什麼都不求了,而是不要貪求和執著,求前不貪,求後不執,時時以因果觀去思考遇到的人事,以知足感恩的心態來坦然接受,以佛法的智慧正確地去處理,求得了,我們不執;求不得,我們不惱。漸漸的,這顆五欲熾盛的心就會寧靜下來。
對於名利,人家名高利厚的我不眼熱,人家名薄利少的我也不輕視,因為這都是因果;
對於婚姻家庭兒女,美滿如意的我不得意,有所遺憾的我不抱怨,因為這都是因果;
好的我增上相續,不如意的我以德行相待和轉換,至少還清了這債,不然這債輪回生世都跟隨我;
身體健康的我感恩,這是我宿世多行放生多行善業的果報,今生我還要繼續這樣增上;
身體不適的我不怨恨恐懼,而是真切向十方諸佛懺悔,我要向累世以來一切我無明或有意傷害過的生命懺罪,請求他們的原諒,坦然接受他們對我的懲罰,同時希望他們和我一樣有緣得遇佛法,轉換因果,離苦得樂!
當你深思因果,用客觀、安詳和勤勉的修行態度來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平靜和快樂起來。何況,因緣並非一成不變的,通過自己的真修實行和正見的智慧去獲得福報的轉換增長,用積極地廣種福田、培植善緣所產生的福德力量去感召福報。
只要我們依佛教誡,以一顆明信因果的心去謹言慎行,去感恩知足,去隨喜讚歎,去佈施分享,去相續善因,這樣方可真正心得自在,不求而得,得而不執!煩惱自然就消失無蹤了。
轉載自:修行生活記
https://mp.weixin.qq.com/s/H8nBMYcbCaNApOoOReJxkg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 網站文章總數:6927
- 網站圖片總數:17120
- 網站影視總數:1550
- 網站檔案總數:1067
- 今日瀏覽人次:87
- 總瀏覽人次:2164343
- 今日瀏覽文章數:69
- 總瀏覽文章數:1619612
- 今日瀏覽影視數:2
- 總瀏覽影視數:58666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