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關心顧及當事人的感受嗎?(802學習班)
你的關心顧及當事人的感受嗎?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打著關心的名義,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自作主張干涉別人的私事,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用看似關心的方式戳別人的痛點和軟肋。這不僅不會讓人感到溫暖,而且只會給人帶去難堪和傷害。
一般而言,他們要麼是精神世界太空虛,才一天到晚打聽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的小事;要麼就是喜歡跟別人比較:如果你過得比他好,他就會冷嘲熱諷;如果你過得不如意,他就會好意安慰你,心裡卻由此得到了平衡。
國內很多新聞報導,也不時會毫無顧忌地將鏡頭幾乎懟到當事人的臉上,不厭其煩地追問他們的感受,消費別人的不幸。

亞里斯多德說,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不談論別人的隱私,說到底,就是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而且,你把隱私當作談論的資本,只不過給那些熱衷八卦的人徒增談資而已,還為此付出了尊嚴和信任的代價。
不干擾他人的生活方式,不隨便侵入他人的生活空間和隱私領地,即使不理解,也以平和的心態接納與自己的不同。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懂得克制,是一種美德: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克制自己的表演欲,甚至克制對他人不合時宜的關心。你要對付的,是你拿著別人的生活隱秘,時刻想要衝出來,想要出風頭的虛榮心和小聰明。
成熟的人,內心應當有所敬畏,懂得約束自我,熱情而不逾矩,不談論別人的隱私,不誇大別人的缺點,也不惦念以前的嫌隙,是我們最基本的修養。

然而我們眾生的世界,因為不明信因果和無常,隨業力所遷而不知如何去對執和轉換,往往就會很認真地執於一念一行當中。當彼此有緣相聚時,因為所謂的關心,就不注意界限感,忘記尊重彼此的隱私範圍和生活空間;而當違緣逆境產生時,又捶胸追悔甚至怨怒他人,直把惡語嗔恚之火燒得遍天,從而種下相續的惡因惡緣。
《史記》中說“君子交絕,不出惡言。”
我們修行之人,更應深思此言:“真行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中為眾生說法,提及“真行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時,就我個人體會,真正的修行人是看到自己的錯,把別人的錯和業力看成自己的錯和業力體現,反照觀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不去爭輸贏,不談論或者捲入、牽掛他人的是非,而反過來認為他的是非就是我的錯,這才能建立忍辱菩提。
當因緣不具足,一段關係難以為繼時,即使做不到與過去握手相續,也不應談論他人的是是非非,況且貶低自己曾經珍重的情份,只會讓自己顯得低俗而不堪。交集過後,給彼此留足體諒甚而祝福,一切均以因緣觀之,是對彼此最好的釋懷與尊重。
轉載自:802學習班 微信公眾號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 網站文章總數:6795
- 網站圖片總數:16667
- 網站影視總數:1527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117
- 總瀏覽人次:1891701
- 今日瀏覽文章數:112
- 總瀏覽文章數:1391460
- 今日瀏覽影視數:1
- 總瀏覽影視數:45091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