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法中心-如何改變自己、去除習氣?——學習五戒十善後的感悟(Jane) | 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大量佛弟子恭聞羌佛法音,修學如來正法,而獲諸受用。
 
本站遵奉依行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為無上根本指南,並遵照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文告努力實行運作。
除三段金釦大聖德能作開示所說法義錯誤較少,四段金釦以上的巨聖德能作正確開示之外,本站所發布的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師、居士等的文章均不作為法義依據,最多只能作為知見行持參考之用,凡不符合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內容,皆屬邪說邊見錯誤之理,一概不可依從學習。
本站網站的型式、目錄的編排、圖文的呈現等一切資料與相關規劃,均為本站建置人員自我的意思,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或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等其他機構單位所指使派令。
本區大量轉載諸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祿東贊法王得大成就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祿東贊法王修學正法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大西拉仁波且大放虹光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侯欲善參觀極樂世界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西方佛國天窗開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趙玉勝往升中品中升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王程娥芬成就顯赫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劉惠秀坐化圓寂殊勝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皆是我們的親眷

我當馬上施救

籃秀櫻居士往升淨土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123456789101112

佛教正法中心-如何改變自己、去除習氣?——學習五戒十善後的感悟(Jane)

如何改變自己、去除習氣?

——學習五戒十善後的感悟
 
  記得曾經去廣州拜訪過一位善知識,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天天在做功課,覺得自己做得很認真,也很精進,為什麼沒有特別大的受用呢?」
 
  他回答我:「要守戒。」
 
  「守戒?我好像也沒有犯什麼大戒吧!」我心裏默默地想,當下也沒有太在意。
 
  通過學習五戒十善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那位善知識跟我說過的守戒的含義,大到傷生害命,乃至小到細微惡念,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防止三業不犯。修行路上,五戒十善的受持是我們獲得幸福的基石,鋪好這個基石非常非常的重要。
 
 
 
  貪欲屬於意業的一種,貪欲或多或少都與我們相伴,也是我們痛苦煩惱的根源之一。《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在生活中我們貪名、貪利、貪地位、貪財色等等,貪得到時會患得患失,貪不到時就起瞋恨,不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執假為真,便成愚癡。如果我們面對境界時,能嚴加覺照,就能遠離貪欲,無所掛礙;若能斷除貪欲,就能心無所住,不會為物所拘,清淨自在。
 
  貪裏面還有一種是慳貪,慳貪的意思就是吝嗇而貪得,在生活中和他人相處明顯感覺這個人很吝嗇,大家就不喜歡和他交朋友了,反而碰到那種大方的,都喜歡和他相處。同樣的,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想要廣結善緣必須要去掉慳貪,不可吝嗇貪得。六度裏面有一條是布施度慳貪,布施可以對治慳貪,所以在行持中要多做布施。現在我們物質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貪圖享受,追求高品質奢侈的生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甚至有的一家都好幾輛汽車,過度的吃、穿、用不僅造成我們生活中的煩惱,我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買東西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買回來一堆之後放在家裏,收拾起來又不好收拾,就引起了很多無明煩惱,而且也造成資源浪費,這些物品都是耗用了地球上的生物資源,過度的使用,就會造成資源枯竭,影響生態平衡。
 
  據統計,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很多物種由於環境的變化而消失,地球每年損失多達3900億噸的冰雪,在過去50年裏,世界海平面上升大約2.5厘米,自有記錄以來,今年一月南極氣溫首次超過攝氏20度。看到這些驚人的數字,作為佛教徒的我們,關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關心那些靈知心識和我們一樣平等的小眾生命運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通過這些連鎖反應給地球環境帶來的這些危害,難道我們不應該反省自己,從源頭上、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嗎?貪心間接造成了這麼大的危害,實在是值得我們注意!
 
  在學佛的過程中,很多人貪求神通本事,貪圖求法求得多,曾經聽師兄姐們聊天的時候,說我看到一些什麼什麼、我做夢夢到了什麼神奇的東西、你求了幾個法?你求得真多,我才求了幾個……等等。神通是修行證量的表顯,是修行過程中的副產物,在行持過程中有神通境界自然好,但是千萬不要貪執這些幻化現象,否則落入有為,就不能成就解脫了。貪圖求法求得多相互攀比,會給自己造成煩惱,求到太多法之後沒有時間去修,會造成慢法,功課太多勉強做導致稀裏糊塗地應付,也得不到受用。我建議師兄、師姐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同時結合《入法門論》〈先說大小法,又看邪與正〉一文,在樹立正知正見之後才去求法,效果會大不一樣。
 
  貪心伴隨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果放任自己不管不顧的話,那會養成貪得無厭的習性,痛苦煩惱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去掉了貪欲,我們就會得到幸福常樂。
 
 
 
  以下是我對如何改變自己、去除習氣的一些心得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真信佛陀,真信佛法:真信能產生力量,當你真的相信佛陀的時候,內心就會有強大的力量去奉行佛陀的教戒。記得有位出家師問過大家一個問題:「你信佛嗎?」結果回答不一,有人說信,有人說不信。如果問到我,我就會回答:「我沒有做到真信。」為什麼?推薦大家看《拉珍聖德文集》〈信佛〉,就會明白了。我摘錄〈信佛〉裏面的第一段:
  「我曾對一個煩惱不堪的行者說:『你不信佛。』她圓瞪眼睛反駁:『我學佛修行十幾年,不信佛信什麼?』我說:『你不信。佛陀說煩惱生時即是我執魔,你不信;佛陀說諸法如夢幻泡影,你也不信。你若真將佛的說法信到心坎裏了,你會放心大膽讓自己進入魔境嗎?你會對一個夢執著成這樣嗎?在煩惱侵襲你的時候,佛說的對治方法你丟在一邊,這能算信佛嗎?』她不說話了。」
 
  真信必見於真行,真行方能表真信。我們要經常思考兩個問題:我真的信佛陀了嗎?我真的信佛法了嗎?
 
  二、發願改變自己:首先,通過勤聞法、多學習來認識自己的問題;其次,想改變自己,去掉習氣,就要發願,依願而行。如果一個人連想去改變自己的想法都沒有,那就不會進步了。
 
  我還沒有接觸到佛法之前,曾經覺得自己挺好的,後來聽到佛陀師父的法音之後,反觀對照自己,才發現自己原來那麼差,連一個好人都不是,所以就發願要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然後再說成聖、解脫。
 
  三、學會養成好的思維習慣:萬法習慣成自然,有意識地慢慢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凡事從因果的角度出發,從自身找問題,善待他人,把眾生當做自己的眼珠一樣去愛護等等,將這些好的思維習慣替代以前不好的習慣。我們要把自己當做一個剛剛入學的小朋友一樣,謙虛地一點一點按照佛陀的教導去想、去做。
 
  比如很多人遇到不好的事情,腦子裏第一個反應就是此乃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錯,我自己也有這種不好的習慣,這樣很容易和別人鬧矛盾、起衝突。當矛盾發生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反省自己,就會造成瞋恨、惡口等一系列惡業,所以在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反觀自心,不讓惡業種子發芽、結果,鍛鍊自己養成好習慣。
 
  四、常常憶持佛陀法教:法音是無上珍寶,我在開始聽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一段時間之後,心裏就有這樣的感慨:「上了這麼多年學,聽了這麼多道理,無有如佛者。佛陀師父說法條理清晰、精闢透徹,如此完美,無與倫比!佛陀師父的法音是殊勝無比的妙寶啊!」我越聽越喜樂,越聽越愛聽。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早上五點起來去同學家聽法音,聽完之後去上班,堅持了一個月,那段時間不但不影響工作,反而覺得特別有精神,受益很大。
 
 
 
  平時我們一定要多聽聞佛陀師父的法音,佛陀師父為眾生說法灌輸解脫良藥,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給大家指引,給大家方法,救大家出輪迴苦海,所以在聽法音時一定要反觀自己,把法音聽到心裏去,掛在心頭上,多聽、反覆聽、一直熟悉到佛陀師父的法語能經常在我們耳邊響起,而且聞聽法音之後要去思惟法義,理解法義之後要在生活中對照自己去修持。恭聞法音之後,可以回憶一下法音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法義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記憶力。
 
  跟大家再分享一個聞法的妙契:當你遇到困惑、煩惱的時候,應該立刻去聞法,常常無意間選中的那盤法音內容就是你想要的答案。我以前曾經接觸過一位同去放生的大姐,為了想接引她,有一天與她談話中,她跟我講了一堆什麼陰陽方面的東西,我一聽就覺得怪怪的,但是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她,指出她知見上的偏差,心裏一直存有疑惑;兩天之後,我去聞法,剛好選的法音裏講的就是關於陰陽方面的問題,當時我的疑惑立馬迎刃而解,心理特別高興,非常感恩佛陀師父,佛法太不可思議了,有求必應,有疑必解。除了五戒十善,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礎法寶就是《一百二十八條邪惡、錯誤知見》,我們學習熟誦後,每個月一定要隨文誦唸對照自審一次。
 
  一路走來,是佛法給了我光明,給了我重生的希望,陪伴著我度過艱難的時光,沒有佛法就沒有今天的我,佛法真實不虛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穫和驚喜,願大家都能緊緊抓住這稀有難得的法緣,在學佛路上精進勇猛,直至菩提!
 
  (註:一切正知正見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和佛書為準則。)
 
Jane
2020.3.26
 
轉載自:佛教正法中心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回應

若能斷除貪欲,在貪欲之境就能心不執此境,不會為此境之物所拘得此階段受用,進而一步一步依佛所導往上進取斷除嗔境、癡境、慢境、疑境才有機會能心無所住所住無心清淨自在。

發表新回應

Plain text

  • 不允許使用 HTML 標籤。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該問題用於測試您是否是正常使用者,並防止垃圾郵件自動提交。
  • 網站文章總數:6808  
  • 網站圖片總數:16700  
  • 網站影視總數:1529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55  
  • 總瀏覽人次:1920615  
  • 今日瀏覽文章數:50  
  • 總瀏覽文章數:1415946  
  • 今日瀏覽影視數:2  
  • 總瀏覽影視數:4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