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長河裡,如何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籬菊半開) | 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大量佛弟子恭聞羌佛法音,修學如來正法,而獲諸受用。
 
本站遵奉依行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為無上根本指南,並遵照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文告努力實行運作。
除三段金釦大聖德能作開示所說法義錯誤較少,四段金釦以上的巨聖德能作正確開示之外,本站所發布的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師、居士等的文章均不作為法義依據,最多只能作為知見行持參考之用,凡不符合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內容,皆屬邪說邊見錯誤之理,一概不可依從學習。
本站網站的型式、目錄的編排、圖文的呈現等一切資料與相關規劃,均為本站建置人員自我的意思,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或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等其他機構單位所指使派令。
本區大量轉載諸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祿東贊法王得大成就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祿東贊法王修學正法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大西拉仁波且大放虹光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侯欲善參觀極樂世界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西方佛國天窗開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趙玉勝往升中品中升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王程娥芬成就顯赫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劉惠秀坐化圓寂殊勝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籃秀櫻居士往升淨土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皆是我們的親眷

我當馬上施救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123456789101112

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長河裡,如何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籬菊半開)

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長河裡,如何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說成是一種處世哲學,對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結果給予客觀、冷靜的對待,也有人認為是“無為、不爭、知足、不貪”等思想與品質,甚至有人誤解為對成敗消極對待,隨波逐流。

筆者認為,平常心應該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既積極主動,又順其自然;既不苛求完美,又從從容容,淡然處之。一方面能享受生活帶來的歡樂,另一方面也敢於承擔突如其來的挫折。

人生本就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既有一馬平川之柔和,也有一瀉千里之瑰麗,還有碧波漪瀾之漩渦。所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成了人們追求的淡泊之心境。

而佛門有言:“平常心是道。”

正如宋朝臨濟宗慧開禪師寫的偈子那樣: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天氣與景色,若無閒事掛心頭,不去分別執著,辨別我好你壞,自然一概笑而納之,領悟“平常心是道”的真諦。

高深的禪理,也許一時難以參悟,就不妨先把平常心看作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吧。

筆者曾看過這樣一段視頻:公路上,行人和車子都停下來,靜靜地等待遷徙的澳洲紅蟹穿越馬路。在這個畫面中,沒有人類慣常的粗暴,而是耐心、靜待這些弱小的生命從眼前經過。這一刻,人與自然的和諧令人感動。這種尊重生命,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的思想和行為就是一種非常友愛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是所有善良的人們應該具備的。

另有一種平常心,是一些豁達的賢人。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有著“一簞食,一瓢飲,處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思想境界。這種恬淡自如,安貧樂道的思想是一種淡泊名利的平常心。

還有一種平常心,常人難以做到。東晉僧肇大師,因遭人陷害,在臨刑前哈哈大笑,並說偈言:“四大元無主,無陰本來空,將頭就白刃,猶如斬春風。”這種坦然無懼,不憎不恨,視生死如兒戲並超然已是平常心的極致了。這種平常心不是一般人具備的,真正的大德聖者才會擁有。因為他們已然了生脫死,猶如脫一件衣服一樣,輕鬆解決生死大事。

平常心由淺至深,由表及裡,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德品修養,更體現了一個人對事物本質的認知程度,對人生、宇宙的瞭解層次。

對於生活在紅塵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往往對生存的技能充滿嚮往,而對事物的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為人處事難免流於世俗。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愛恨、得失、成敗、欺騙、殘害、欲求與誘惑。

那麼,在瑣碎不斷、起伏不定的人生長河裡,如何始終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最好的莫過於學習佛法。因為佛法向我們揭示了眾生、宇宙與萬事萬物的真諦。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有當我們真正明白了人生的虛假空幻,我們才會淡泊名利、不予計較;才會放下執取,知足少欲,不貪求,不強求,不隨外境所遷;才會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如夢”不是不思進取,更不意味著醉生夢死,如此頹然自棄反而與平常心相違背。

平常心是以平常的心態,勤於事,正於事,明於事,不囿於事,不惑於事,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一種處世態度,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一種詮釋,更是修行人依修佛法的指引,從且修且行中獲得的覺悟。

  撰稿:籬菊半開

  編輯:悅色

轉載自:吉祥地樂土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sbb2UKapWZEOY0ot5sdD6Q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

Plain text

  • 不允許使用 HTML 標籤。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該問題用於測試您是否是正常使用者,並防止垃圾郵件自動提交。
  • 網站文章總數:6807  
  • 網站圖片總數:16689  
  • 網站影視總數:1529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39  
  • 總瀏覽人次:1915157  
  • 今日瀏覽文章數:38  
  • 總瀏覽文章數:1411088  
  • 今日瀏覽影視數:0  
  • 總瀏覽影視數:4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