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 彌勒菩薩聖誕
恭迎 彌勒菩薩聖誕
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聖誕日。
彌勒原是梵語音譯,意譯慈氏,又名為"阿逸多菩薩"。
彌勒菩薩現居兜率陀天內院,經五十六億年後於華林園龍華會成佛,為賢劫千佛第五位。
《彌勒菩薩上生經》云:"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中國寺院之中,彌勒菩薩造型往往分為兩種,多數寺院都作笑口常開之像,此為五代時之契此和尚,相傳祂是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供奉之。
此外尚有一些寺院塑天冠彌勒像,乃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之形象:一面二臂,面帶微笑,髮髻高束,頭戴寶冠,耳戴珍寶耳環,項戴珍寶項鍊、珍寶瓔珞,身披輕柔天衣。右手執蓮花,左手拈無憂花,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中央。
現今世界上的彌勒佛像,以彌勒佛轉世為布袋和尚的法像最為普遍。祂那笑容滿面、長長耳垂、手持布袋、喜眉樂目,笑口常開。
其滾圓凸出的肚子,極為醒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世人心中的彌勒佛,即上文所說的彌勒菩薩。為何彌勒菩薩的造像如此特別呢?這裡面有個有趣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後樑時期,浙江奉化出了一個怪和尚,叫契此。此僧長得矮胖,肚子奇大,號為"長汀子"。祂常用竹杖挑著個布袋在鬧市中出現,面帶笑容,四處化緣。祂的語言行為與常人不同,常常四處坐臥,要下雨時穿上濕布鞋,炎熱的旱天卻又拖著木屐,當地居民竟根據祂穿的鞋來判斷晴雨,據說還很准。
契此與人言禍福,頗為"應驗",祂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全部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契此總背一布袋,見物即乞,因此人們稱祂為"布袋和尚"。
祂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手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布袋和尚平日瘋瘋癲癲,言語無定,因而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祂也名噪一時。
在祂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有的人還往祂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甚至遭人戲弄,祂不作辯解也不以為意,過著"一缽千家飯"般居無定所孤身雲遊的生活,卻胸懷豁達、安貧樂道,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或孩子。
契此於後晉天福(936~947)中終於奉化。圓寂時端坐于奉化岳林寺東廊的磐石上,口誦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逝。
後來人們在別的地方又看到祂荷布袋而行,才悟到此胖和尚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此後,人們便按契此的模樣塑造彌勒像,供于天王殿中,受人膜拜。更有配楹聯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應化人間的示現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也展示著大乘佛教的普世情懷……
轉載自:佛教新視野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7DDp_9gv6VeN7zsuFCdGTg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