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年輕,竟然學佛了?(夜明珠)
你這麼年輕,竟然學佛了?
“你怎麼年輕,竟然學佛了?”
這是很多親朋好友表示好奇,而經常詢問我的一句話。
在他們的印象裡,皈依三寶,念佛、學佛是退休人士或老年人才做的事。對於我年紀輕輕就學佛,絕大部分人感到很驚訝。
而我這樣回應:“學佛不是老年人的專屬,所有人都應該學,而且越早越好。因為學佛能讓我們明信因果、棄惡從善,做一個更好的人,最重要的是,學佛能解決我們最大的一個問題——生死大事。”
佛門中有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那就是“佛度有緣人,無緣不度”。其實,不是不度,而是因緣不成熟度不了。每人的善根與緣起千差萬別,當因緣成熟時,一切水到渠成。反之,則百般障礙。我學佛的因緣也是悄然成熟的。
我外婆是吃長素的念佛人,奶奶也是念佛人,偶爾吃素。但她們都不懂修行,以為一邊念佛一邊貪嗔癡,依然可以解脫。當年我對學佛修行也沒有概念,不懂得學佛是學佛陀的一切,不斷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我成家後跟著同事趕佛潮,初一、十五跑寺廟、城隍廟燒香,求佛菩薩、神明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等等。當時我甚至不懂佛菩薩與神明的差別,就連基本的南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分不清,對佛法更是一竅不通。
好在我所處的環境,都有念佛吃素的人。我有一位遠房親戚——姨婆是我的鄰居,她長年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六十多歲了還耳聰目明。我們在社區裡一遇到,她就說夢:夢到佛菩薩提醒她祖墳安在哪裡啦;夢到莊嚴的佛菩薩一排排;夢到西方三聖在她屋頂上方;夢到兒媳婦懷孕雙胞胎了,一個調皮一個乖巧,結果還真如願了!我還對家人說,這姨婆太神了吧!
一個週末,姨婆與退休的王老師聊得很認真,正談念佛怎麼回向才有功德……我就上前禮貌打招呼。王老師說:“小葉,念阿彌陀佛非常好。”我隨口回應,“是啊,非常好,空了向您學習。”然後火急火燎忙去了。
第二天晚上,孩子與先生都不在家,我一個人無所事事。靜下來了不懂要幹嘛!突然想起王老師,剛好去串串門吧!她耐心教我如何念開經偈與回向文,並寫好讓我回家學著念,還結緣了一本《大悲咒》給我。後來,我也就成了很認真的念佛人。
一天,我去一個寺廟請念佛機,一個居士過來問,小妹你皈依了嗎?我很迷茫,不懂什麼叫皈依。她微笑著說,皈依就是皈向、依靠佛法僧三寶,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皈依很好呢,先登記一下吧。我不好拒絕她的熱情,礙於面子就登記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寺廟打來電話說第二天九點舉行皈依儀式。就這樣,我迷迷糊糊參加了寺廟的皈依儀式,拜了師父,回家依然念“南無阿彌陀佛”!
要感恩所有的助緣,如果沒有這次的皈依儀式,我還很難接上如來正法的法緣。過了幾個月,有位師兄邀請我去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雖然我皈依了,但沒有深入接觸佛法,還屬於“門外漢”。去了佛堂以後,我感覺這裡的師兄師姐很慈悲,他們給我介紹古佛住世,如來正法在娑婆,還介紹他們學佛的殊勝之處在於——知道如何起修,有真正的佛法可學。對比之下,我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
但當時愚癡的我,第二次去聞法時,走到佛堂樓下就徘徊不前,問自己“跟對了嗎?能去嗎?”“要不回家還是念佛吧”!我再次深刻懺悔,自己不懂裝懂,還不懂去求證,差點與如來正法擦肩而過。感恩佛菩薩的加持與悲憫,不舍我這個可憐眾生。一天夜裡,我夢見單位電梯門一打開,一位佛陀出現了,全身藍色兩肩披著綠色的綢帶,後來才知道那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醒來後,我心裡很法喜,還是要去佛堂聞法。
不久,得知香港要舉辦觀音大悲加持法會,我想盡辦法,破除各種障礙如願參加了殊勝的法會。回家後,我找姨婆分享法會的盛況,才得知姨婆自己念佛幾十年都沒皈依,王老師皈依的所謂名師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慶倖自己在往昔之中還有點善根,沒有走彎路。
原來冥冥之中姨婆也在等機緣成熟,她說很多人叫她去皈依,但不懂去哪裡皈依。在我的影響下,姨婆,還有從不拜佛的媽媽,以及幾位老人都皈依了佛教正法。大家都非常法喜。
後來,隨著持續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依教奉行,我慢慢體悟到一切皆無常,逐漸看淡世間法,感到越來越充盈;遇事也沒有以往的那種掛礙與急躁,內心喜悅,充滿了幸福感。
皈依學佛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懂得了因果修行,修行因果。學佛就是按照佛陀的教戒行持,不錯因果;在修行過程中,我們不斷讓善果成熟,推遲惡果,等解脫成就了再來輕鬆償還果報。認真修行,依教奉行,自然而然,我們福報增長了,家庭和睦了,身體健康了,甚至讓地獄等一切罪業化為灰燼,成為一個神通廣大、福報無量,沒有生老病死的大聖者!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朋友們就不再疑惑啦,學佛修行只會讓自己受益,所以當然越年輕越好啦!
撰稿:夜明珠
編輯:悅色
轉載自:學佛新視野 微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93695788761635#_0
廣播音頻:佘孟潔、吳瑩竹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