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寧靜的山水畫《巴山小景》飽含詩意(沉墨)
歸隱寧靜的山水畫《巴山小景》飽含詩意
看似平靜如鏡的水面上,似乎正等待一場秋雨的到來。形狀各異的岩石、大小錯落,構成迴腸盪氣的組合與蜿蜒的排列;在山岩形成的丘壑之中,三五間黛瓦白牆的房舍顯得分外醒目;白牆之上,鮮明的黑色塊形成的窗戶,構成畫面的焦點;潤澤的墨色烘托之下,畫作散發出典雅的人文氣息。
幽暗的窗內,彷彿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畫面上方氤氳濃重的色塊,無疑是朵朵山嵐的遠影;在整體畫面的語境中,又彷彿是旅人墨客心頭的片片陰雲愁思。
《巴山小景》,一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畫,是當代住世佛陀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妙品。簡潔的畫面歸隱寧靜,S形的起承轉合觸人心弦,令人不禁記起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彷彿讓觀者一時間親聽了淅淅瀝瀝的巴山之雨。連綿不斷的雨點既落在秋池之中,也滴落在詩人文士的心頭。
李商隱是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這首抒情詩《夜雨寄情》與《巴山小景》均以巴山為主題來表達各自的情感與情懷。兩件作品中的巴山是否指的是同一地方姑且不論,且說李商隱這首詩的意緒與《巴山小景》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首婉約、一幅雋永秀美,雖然藝術形式不同,但在文化史上,均具有實至名歸的高度。
融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繪畫藝術的特點。在繪畫藝術上,祂不僅取法宋元明清的文人畫,還研究宋代以前的那種雄渾壯觀、大氣磅礴的風格,但又不局限於某家某派之法度;祂的繪畫藝術既師法傳統又師法造化,以特有的藝術風範,自成一派,繪畫面貌既有傳統繪畫的深邃高古,又有現代繪畫的熠熠清韻。
文/沉墨
轉載自:朗墨運轉一乾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288149716437225
- 網站文章總數:6795
- 網站圖片總數:16667
- 網站影視總數:1527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117
- 總瀏覽人次:1891701
- 今日瀏覽文章數:112
- 總瀏覽文章數:1391460
- 今日瀏覽影視數:1
- 總瀏覽影視數:45091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