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他戲弄舍利弗把漱口水倒入缽中, 舍利弗的做法卻令人敬佩[大悲感化外道]
他戲弄舍利弗把漱口水倒入缽中, 舍利弗的做法卻令人敬佩
日前,看到《雜譬喻經卷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被一個驕慢的婆羅門侮辱,但尊者卻以大悲行舉最後感化婆羅門的故事,看後頗受啟發。
相傳,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在舍衛城,有一位婆羅門天生聰慧、富可敵國,大家都對他百般羡慕。但他不信佛法,常說:“佈施是浪費金錢,行善是無義之舉。”
舍利弗尊者決定渡化這個婆羅門。一天午飯時,婆羅門正準備用餐,舍利弗尊者來到婆羅門面前,手持瓦缽立定不動。婆羅門平時本來就看不起乞食行者,此時見到突然而至的舍利弗尊者,當下勃然大怒,正想破口大駡把尊者攆走,但他忽然心念一轉,決定給舍利弗一個難堪,讓他自討沒趣、知難而退。
於是他就像沒看見舍利弗尊者似的,轉身坐下自顧自的用起餐來。當婆羅門吃飽後站起身,看到托著缽紋絲不動的舍利佛尊者,便將原本要用來淨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尊者托著的缽中說:“這就是我所要給你的施捨,你走吧!”。沒想到舍利弗尊者竟然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慈悲地祝願他:“願您今日誠心的供養,使您百劫千生受無量福報。”說完便立即轉身離去了。
婆羅門看著尊者離去的身影,心裡忽然覺得不妥,他想:“倘若這個沙門將我剛才的舉動宣揚出去,人們一定會認為我是個毫無恭敬之心的吝嗇鬼。”他越想越不安,於是派傭人去將舍利弗尊者追回來。
再說舍利弗尊者拿到婆羅門供養的水後就一直在想該如何運用這缽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後來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將缽中婆羅門佈施的水倒入泥土中,混合攪拌均勻後,鋪設在佛陀平時所經過的地方,舍利佛尊者向佛陀稟告說:“佛陀,有位施主生性慳吝,不信佛法,只願意佈施這些水,然而為了令他免墮惡道,我把他佈施的水與泥土混合,鋪設在您平時所經過的地方,以此做供,祈求佛陀慈悲,能夠在這塊地上行走,使這位婆羅門永生永世得大福報。”佛陀接受了舍利弗的請求。
這一幕剛好被婆羅門的傭人看到,內心深為舍利佛的行為所震撼。立即返回向婆羅門稟報了所看到的事情經過,並說:“至高無上的佛陀本為一國王子,可是他捨棄了人人稱羨的轉輪聖王之位,率領弟子修行、持缽乞食,他這樣做不是為了飽食自己的口欲,而是慈悲眾生,為了給眾生增修福報、增長善根的機會呀!”婆羅門聽後,頓時對自己的行舉慚愧的無地自容,於是他帶領著全家人一同來到精舍向佛陀懺悔。佛陀為他們傳授了三皈依並為其說法,婆羅門步入菩提正道。
啟示一:
一個真正想解脫的修行人,不會計執別人怎樣對我,哪怕是罵我、打我、騙我、侮辱了我,決不會放在心上,而是時時刻刻想的是如何利益眾生。舍利弗為我們做出來榜樣,我們該怎麼做呢?!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公案: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是否仔細體悟,一點一滴落實到生活中了呢?!
啟示二:
供養佛法僧三寶就會種下福報因緣種子,乃至成就解脫。《分別善惡報應經》中云:“若複有人齋食供養佛及眾僧,功德有十。云何為十?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五、智慧辯才。六、眾覩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如是十種勝妙功德,施佛及僧齋食供養,獲如斯果。”
文:陳曉妍
本文轉載自:吉祥地
- 網站文章總數:6797
- 網站圖片總數:16673
- 網站影視總數:1529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111
- 總瀏覽人次:1897805
- 今日瀏覽文章數:98
- 總瀏覽文章數:1396581
- 今日瀏覽影視數:3
- 總瀏覽影視數:45355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