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痛苦的,其實是自己。(802學習班)
讓我們痛苦的,其實是自己。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 《菜根譚》
沒有人是完美的、永遠不犯錯誤的,自己有事沒做好,別人指出來也很正常,都是對自己的幫助,不要把“批評”想得那麼可怕。人要向前進步,就必須要學會接受批評和不同意見。
對於他人的批評,中道的態度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既無需害怕、生氣、反彈,又不要當做深重的心理負擔,自卑失落一滑到底。我們害怕他人的批評,是因為內心深處渴求肯定、不自信;而真修佛子不畏懼批評,反而“聞過則喜”,是因為他們內心中把他人的批評當做自己成長的階梯。
人對自我的執著,導致有時會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最特別的、與眾不同的,所以時時刻刻追求“我”的存在感、成就感、滿足感,不喜歡被否定被批評。怕他人不認可乃至否定自己,出發點緊緊圍繞著“我”,故容易敏感。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就是這個“我”,體會到了嗎?但是修行人恰恰要破除這些,因為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在《藉心經說真諦》和說法法音《如何斷我執》中,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講到我執,也就是執我,是貪嗔癡慢疑五毒積聚的因,生發的果。主要是從自己的私欲利益出發,損傷他人的利益,以自己的私心雜念剝得幸福,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執我強盛到極度時,為了自己可以六親不認,無所不為,這是自私狹隘到頂點。比如認為這個東西是我的,認為這件事是我才能辦的,這件事是我的重要,認為我的利益被人損傷,認為我的東西被人奪走,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被別人刺傷,這是不可以的,認為我才能處理一切,滿心滿念“我我我”,不顧他人的榮辱悲傷疼痛,也很難接受來自他人的否定和批評,這些都是我執的部分表現,這也造成了我們一不如意,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之障。
如果閉塞視聽,唯“我”是從,就如同旭日普照,而自己卻躲在暗處,無緣於善教知識,亦難沐于佛法光耀。此非陽光之咎,乃眾生自失。當覺得“找不到路”的時候,並不是地上沒有路,是自己的智慧蒙塵,看不到其他的途徑,或者內心偏執和狹隘,別人指出了,自己看到了也不願走。
所以,不管是逆耳之言,還是拂心之事,我們心裡只要依止佛法的真諦,處處減少進而斷除我執,自然也就減少了自他之間的對立,而不是只想著別人怎麼說我,怎麼不如我意,那麼逐步通過修行,就會讓自己有智慧去分辨別人的話,也會有力量去接受別人的評價。
人生短暫,人身難得,菩提道難追,解脫道難成,好不容易人生一世求學到佛法,要珍惜自己的光陰和慧命呀。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https://mp.weixin.qq.com/s/gpAho6hEt_W_NiTTyQcXKw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 網站文章總數:6802
- 網站圖片總數:16684
- 網站影視總數:1529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39
- 總瀏覽人次:1903131
- 今日瀏覽文章數:34
- 總瀏覽文章數:1401017
- 今日瀏覽影視數:0
- 總瀏覽影視數:45613
回應
訪客留言 (未驗證)
2020年05月15日 星期五
固定網址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當依佛法真諦把持正知正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