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們”能夠代表僧寶嗎? “凡夫僧與賢聖僧的區別?(扶搖直上)
“釋永信們”能夠代表僧寶嗎? “凡夫僧與賢聖僧的區別?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就連本應該清淨的佛教界近年來也不時傳出一些負面消息,正如柳智宇所感悟“寺院比社會還複雜”。而近期甚囂塵上的“少林寺CEO釋永信”事件的公之於眾,甚至導致部分佛弟子產生了對佛法認知的偏差,甚至說以後"只信佛法不信僧",當然我們理解說此話的人,因為他們可能被那些“著名僧人”給徹底傷透了,失望了,那麼我們怎麼來認識這個問題呢,到底僧人值不值得信任呢?“釋永信們”能夠代表僧寶嗎?
其實這種將"佛"與"僧"割裂開來的觀點,表面上看似有理,實則隱藏著嚴重的知見偏差,若不及時糾正,恐將斷送修行人的慧命。作為一名佛弟子,我們更應具有區分“凡夫僧”和“賢聖僧"的能力和正確知見,而不是因為某些邪僧的偏知邪行來”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否認“僧寶”,因為他們沒有資格代表僧寶,正如“貪嗔癡”不能代表“戒定慧”。
僧伽作為佛教三寶之一,與佛、法同樣重要。僧伽作為佛法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肩負著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的重任。佛陀從未教導我們可以只信佛法而不信僧,當然這裡僧是代表著真正掌握如來正法的賢聖僧。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同社會中有好人也有壞人,僧伽裡有真心修行、證得聖果的賢聖僧,也有披著僧衣卻未能真正踐行佛法清規戒律的凡夫僧。凡夫僧雖現僧相,而煩惱未斷,或有破戒者;賢聖僧則已證聖果,是真實賢聖僧寶。因此,即使在僧伽群體中出現個別不如法的現象,也不能否定佛法的真諦和賢聖僧的存在。
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邪師騙子占盡資源優勢,甚至呼風喚雨,真正修行人默默自修,忍辱愧行,而這些邪師騙子似乎更能忽悠人,一般人似乎更信任崇拜他們,反而慚愧自修的行者不受待見。
因此,當今末法時期,面對僧人不如法現象,我們首先應當明白這是個人行為,也可以說是很多個體共性的行為,但與“僧寶”無關。一池清水,偶有落葉,不礙其淨;僧團清淨,個別染汙,不損其德。佛陀早就預見末法時期僧團中會有不如法現象,《佛藏經》中記載佛陀預言:"我滅度後,末法中多有比丘,形似沙門,實是魔民。"但此魔民並不應成為我們否定整個僧寶的理由。
在《長阿含經》中,世尊告誡弟子:"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世尊強調以戒為師,而非以某個僧人的個人行為作為評判標準。
在《增一阿含經》中,世尊明確說:"有四種人值得起塔供養:如來、辟支佛、阿羅漢、轉輪聖王。"這說明證得聖果的賢聖僧確實值得眾生恭敬供養。我們不應因噎廢食,因少數凡夫僧的問題而放棄對賢聖僧的恭敬心。
依照佛陀"以戒為師"的教導,我學習基本的戒律知識,能夠辨別僧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戒律法規。對於明顯違背根本戒律行為的所謂“僧”與其保持距離,甚至劃清界限,但對持戒清淨,慚愧自居的僧人則真誠恭敬。
三寶一體,缺一不可。正如《華嚴經》說:"佛法二寶,賴僧弘傳。"沒有僧團,佛法難以延續。若因個別僧人之過而誹謗整個僧寶,則造作極大惡業。《地藏經》云:"若有眾生誹謗三寶,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這不是恐嚇,而是因果規律的如實陳述。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曾說法:“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犯戒僧人自有其因果承擔,但也有突然醒悟,改過自新的可能。《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觀德獲成就,察過不得益。"過分關注僧人過失,沒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來警示自己,也沒有因此而升起大悲之心,則會損害我們自己的修行。
佛教界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這是末法時期眾生的共業,也是魔子魔孫利用此手段來斷滅眾生慧命的一個手段,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應因此對真正的佛教佛法產生疑慮,既而不再學習佛法,因為明白那只是魔子魔孫的異化現象,不是佛法有問題,也不是學佛有問題。
因此我們首先,應做到鑒別出誰是能夠代表三寶之一僧寶的出家人,如果是賢聖僧,我們真誠恭敬,以便於增益修行,智慧增長。其次,對不如法的僧人現象應以慈悲心看待,“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不起嗔恨,也不盲目跟從,祈願他回頭是岸。最後,如理如法地護持真正修行的僧團,積累福德資糧。
通過學習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學佛》《什麼叫修行》等法著,踐行南無羌佛的教法,我逐漸建立起正確的修行態度。當看到不如法現象時,首先,心態從評判轉為自省,"見他過時,即察己過。"其次,對三寶的信心,對南無羌佛的如來正法更加堅定,體會"真信心如金剛,不為外境所動。
佛法是圓滿的,僧團是必需的,修行是個人的。讓我們都能依止南無羌佛的教誡,真正明白:"莫因一人非,疑及三寶僧;莫因一事過,退失菩提心。"在這五濁惡世中,穩坐佛法船,直達涅槃岸。
佛法僧寶世間稀,
賢聖僧伽真福田。
不以凡夫遮慧眼,
中道正見自現前。
扶搖直上
轉載自:幸福人生新視野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Ne282d49KBUeH45Wcbg7Fg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 網站文章總數:6872
- 網站圖片總數:16846
- 網站影視總數:1541
- 網站檔案總數:1066
- 今日瀏覽人次:45
- 總瀏覽人次:2057487
- 今日瀏覽文章數:38
- 總瀏覽文章數:1530735
- 今日瀏覽影視數:0
- 總瀏覽影視數:53410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