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賽柳莊重新把王志仁的面相仔細察看以後,帶著很奇怪的口吻說:‘咦!怎麼你的氣色完全改變了?一定是救了幾個人命,積了陰德。現在你髭髯驟長,口角頤豐,金光聚耀于面目鬚眉,不獨多子,且當增壽。’後來王志仁的妻子,果然在十幾年中,連生了十多個兒子,王志仁活到九十六歲的高夀,無疾而終......
就在我的精神最低谷無助的時候,我開始認真恭讀佛書,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按時與師兄師姐共修,每天迴光返照自己,按照佛陀師父法音上的說法,努力地運用在自己生活上。當自己的心態變了,真正的學佛修行了,一念之間,讓我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從痛苦煩惱的我變成了快樂幸福的我......
她在這事件中也沒有用高深的道理去說教,也沒有用強硬的手段去制止爭執,而是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感化每一個人。她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佛不能只是空頭理論,必須要有實踐支撐,要將佛陀教義真正踐行在日常生活中,用一顆平和、包容的心去面對世間的種種紛爭與矛盾,善巧方便地利益,感化更多的人......
經常聽到有人說:佛法就是逃避現實。還有人說,學佛法,就是什麼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結婚,不能當官,不能發財,去過清心寡欲的生活。更有人說,學佛法的人,大都是受了重大挫折,無法承受,所以乾脆出家逃避現實而已。其實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早上還是完整的佛像,一天下來隨著時間流逝,冰雕的佛像慢慢融化直至化成水。而這由冰到水之間的轉化過程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佛教中“無常”與“輪回”的理解。作者通過這個作品仿佛傳遞了這樣一個佛理:......
這個故事寓意深刻,告誡我們僅僅掌握理論知識而不付諸實踐是遠遠不夠的。故事中的富家子弟就像我們現代社會中的很多人,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能夠侃侃而談各種理論和方法,但在實際情況中卻無法應對各種挑戰。這樣的知識無異於空談,無法帶來真正實質的效果。尤其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
我們現前這個身體和思想行為以及苦樂好壞之生活,無非就是由過去無明惑業所感成之業報果的顯現而已。而這個果報之軀在受完當下一期業報之後,又會以另外一種形式短暫存在於輪迴中受下一輪果報,然後再轉下一輪……就這樣流轉不息。所以,人,是來做什麼的?
“平常心”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說成是一種處世哲學,對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結果給予客觀、冷靜的對待,也有人認為是“無為、不爭、知足、不貪”等思想與品質,甚至有人誤解為對成敗消極對待,隨波逐流。筆者認為,平常心應該是......
佛弟子的本分是,說柔和語善待所有人,慷慨佈施和幫助有緣人。可我學佛這幾年中,耍過賴皮,犯過嘀咕,甚至觀世音菩薩成道日那天,我蠻橫不講理了。怎麼,我做錯了嗎?我覺得我沒有做錯!今天,我把這些事情的經過講給大家聽聽,你給做個評判吧!
社會上有一種容易賺錢且不需要付出勞動的職業,就是乞討。人跪著,面前放個盆,貌似輕而易舉就能得到錢。有人甚至花樣百出使出欺騙伎倆,讓人防不勝防。但當中不乏真有困難者,每當看到這些乞討者,善心人士常在給與不給間糾結。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教導我們:......
有些會埋怨起老天的不公平,為何總愛捉弄自己?!因此消沉度日一蹶不振。認命的人大有人在,但有的人選擇變本加厲地迷信,乃至最終被騙財騙色、人財兩空。其實,佛教並不贊同宿命論,而是......
D哥總是挖盡心思做所謂的巧功夫走捷徑,可時間一久人家終究是要知道的,俗話說,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就像佛陀說的人通的道理。慢慢大家都會知道瞭解的。他一直奉行“做得好不如做得巧”作為座右銘,可最終的結果可能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吧......
生活就是見招拆招。日落歸山海,山海藏深意。回頭看看我們已經不知不覺挺過了很多的磨難,煉出了一邊崩潰一邊自愈的自己。不管經歷多少挫折,也不管會忍受多少痛苦,只要心不執著,泰然處之,天大的事情也不過如此......
當時初聽這二十凡情時似懂非懂的覺得不難做到,可是聞過之後也就過了,並沒有在行持上依教奉行。直到最近再次聞聽了這盤法音,深感難怪自己一直以來自詡精進修行而受用上卻未曾得到寸進,原因就在于我一直深陷這二十凡情中打轉,每天圍繞著二十凡情抓得緊緊的一刻也沒有放開過......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我們的一個指頭指向別人的時候,另外四根手指卻是指向了自己。其實我也是虛榮的,在我的朋友圈中50%以上似乎都充斥著這種虛榮。當然也不是都在炫耀自己的財富,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識,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道德,還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還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看透了功名利祿。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世法哲言》中如是教誡我們:......
但是眾生由於無始無明業力,往往福報不圓滿,因此,就要補其不足,也就是缺什麼就要佈施什麼,而不是揚其長而避其短,導致缺修不能真正圓滿,有人說,我本來就缺少的東西佈施出去不就更少了嗎?此說非也,這裡不是指生活所需油鹽醬醋茶,而是指佛法修行所言,必須缺什麼修什麼,我佛釋迦世尊說法教導我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