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參與了佛堂共修以及規律的上大福金座共修,在長時間的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下,夫妻彼此之間的磨擦減少了些,彼此脾氣也變好些,並且持續的在進步中。(因為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佛陀師爺的話語無時無刻猶如就在耳邊提醒著)......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觀心念正行為」這片法音裡對我們說法,提到佛教徒裡面很多表面上在學佛,但生活行為卻時常與經教不符,日常生活中面對眾生時,與教戒相違背,自己卻不清楚,還以為正在解脫的道路上前進,他們錯誤理解相信自己,自己在行十善,發四無量心,但往往是口頭上說,實際做不到,因此變得比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的教徒都不如,他們和藹可親,願意幫助其他教徒,有人生病趕快去看教友去幫助他們,他們是真誠的在關心愛護別人,愛護眾生像自己親人一樣。但佛教徒只是表面上在關心,嘴巴上說心裡在想,但真正要去進行的時候一千百個理由耽擱下來,佛教徒口頭在做佛事,但私底下拉幫結派,普通行人這樣,仁波切也是這樣,大家為了一點小事意見不合就爭功委過,為了想建立功德,拼命想爭一個位子,爭地盤,搶風頭,互不相讓,暗地射箭毀謗,批評指教,師兄弟間無法和樂相處,一場法會活動辦下來,分崩離析,這樣那裡是修行呢?
在這幾年與人交會互動的過程後,對於「修行」有更深刻的理解。「修行」不是看你能知道多少的佛法道理,而是究竟能用得出多少。不是用來檢視身邊的人,而是用來修正自我。知道、得到都還不是自己的,只有持續的「做到」,那才能是真的修行...
看了這兩則供燈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思,情不自禁省思起來:
乞丐老媽媽供燈的發心是“為所有的窮苦人點這一盞燈”,難陀女供燈的發心是“願這盞燈的光明,除卻我多生以來心中的暗昧,消除過去的罪障,獲得大智慧,以利益廣大眾生。”我捫心自問:我怎樣看待自己供燈和所做其他佛事的?乞丐老媽媽和難陀女供燈時,是發自內心的“切心切願”,而我呢?只是口頭上喊著“回向給六道眾生”,而在內心深處並沒有把“一切為利眾生”放在心上。慚愧啊!佛說“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我作為學佛多年的佛弟子,對待眾生如同父母了嗎?沒有、沒有啊!相比之下我是多麼自私!多麼渺小!!!
很多佛教徒之間,只是口頭上在說關心,實際上沒有,師兄弟間、佛教徒之間互不往來,誰也不服誰,拉幫結派,各立山頭,互挖弟子,互相虎視眈眈、看不順眼,好像彼此不認識形同陌路一樣,佛堂之間很少交流,很少互動,有機會相聚在一起,就會互相評比觀察對方,我的徒眾比他多,我就開心,我的名聲地位成就比他低我就難過,我認為他排擠我,他對我使了小手段,他搶了我的風采,或者他搶了我的同學,我就不高興,我就要跟他爭個輸贏論個是非曲直,把佛堂道場當成生意版圖在經營著,這樣的行為哪裡是個佛教徒,哪裡像個在學佛的修行人啊?這樣的做法有在觀心念正行為嗎?
這次,我和母親在安養院幫長者精油按摩...落下幾滴精油,我開始揉捏眼前插著鼻管,一手蜷曲,衣衫老舊,翻出陣陣味道的這位長者,很多念頭剎那間掠過腦海。走出了佛堂,苦就紮紮實實地落在我們眼前,學佛人對苦豈能視若無睹?何況這些苦是如此的真實,這不是一句簡單的佛號可以解決的。唯有從心裡掏出真真正正的菩提心,真正展現慈悲喜捨,低下頭去,與苦同行,才是真本事,硬道理!
我是一個眾生,過去也跟其他眾生一樣在迷夢中度日。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我是一個佛弟子,我抱著一顆慚愧的心學佛修行,不斷地聞聽佛陀師父的法音,修持自我的行為,才逐漸地由醉夢中醒來。而大部份沒有學佛的眾生由於知見上的錯誤,從來沒想到過當自己一口氣斷了再無法呼吸時,自己的心臟不再跳動,身體冰冷,血液凝結,死後靈知心識(靈魂)再也回不到這個人間世界、回不到陽間來了,怎麼辦?怎麼辦?
其實,通過這件事,我也自覺羞愧,因為這個過來幫我的小伙子正是幾分鐘前被我嚴肅拒絕推銷的那個男生!他並沒有抱著“事不關己己不操心”的心態,甚至也沒有“看好戲”的幸災樂禍的想法,而是主動來幫助我,相比之下,我為我剛才的言語而自愧。那個大爺也是熱心腸之人,我並不認識他,他卻能主動幫我詢問,最後真的幫我找到車主,解我困局。回想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某個時刻出現,在你困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
文章開宗明義講述了一個現在社會上很常見的一個現象,『從100分到98分,挨一頓揍;從55分到61分,得一個吻。許多人看來,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經地義,後者進步了得吻是理所當然。』從分數角度來看,考了98分的人比考了61分的人分數高,而這兩個人得到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因為造成這個結果的人把衡量的標準本身就放得不同,前者跟他之前得到的100分做了比較,後者跟他之前的55分做了比較,可是就同一張卷子而言,憑什麼98分就要挨揍?公正之尺在哪裡?
試想:若自己的父母死躺在路上,能悶不吭聲、視若無睹嗎?我們怎麼知道前世、前前世、乃至更早之前的父母、親友於六道中輪迴成什麼?一貓一狗乃至一鼠…等等,任何生物皆有可能,不是嗎?
“費斯汀格法則”: 他的法則就是: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要成為真正的聖者,必須面對現實生活「觀心念,正行為」,如果佛教徒不注意觀心念、正行為,要了生脫死是不可能的。無論是什麼身份,無論怎樣誦經、持咒、修法,或者依止哪一個大師,都是了不脫生死的。「觀心念,正行為」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