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Simplified) English

修行要在細微處反思,說的多做不到是“數他人珍寶”,危險(清寧)

算起來,我學佛有一些年頭了,曾一度自認為學了很多佛理,修行也很虔誠,時常和佛友們探討空性理論,覺得自己認知、見解還很不錯。直到有一次在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時,佛陀說不要數他人珍寶,這句話驚醒了我。我突然理解到,一直以來喜歡跟他人分享什麼空性啊,般若啊,不僅是在數他人珍寶,而且是落入認空諦說理,離實修行持邪惡知見而不知,甚至是誤人慧命,自背罪業......

悟在生活:從孔子同意“一年三季”荒唐說法中有悟(花開半夏)

儘管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認知,但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外界,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錯誤的。矛盾和誤解,也就從中產生了,因為一切從“我”字出發嘛。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帶彎鉤的“刺”,當外界說我們不好、傷害我,詆毀我、與我們觀點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外界這些資訊統統“鉤”進來分析,變成執著、煩惱,被外境所遷,進而在語言和行為上做出回應。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小事變成了大事,小問題也變成了大問題......

佛教正法中心-德牧的離世導引兒子了解正法(劉小華)

兒子說:「佛法裡面的奧妙還挺多,看樣子我還要多了解一些佛法才是!如果我的全部生活是十分的話,以前佛法在我心中也就是兩分,我認為就足夠了,但是現在我覺得要增加一些份量了,有空時再給我講一講吧!」我愉快地答應了兒子。母子倆的交流就這麼結束了,我期盼他早日真正走上學佛之路!

合理懷疑藏於網路背後靠汙衊、毀謗佛陀正法以營生的闡提暗流們(黎多吉)

對於眾生的行業,個人的營生,本來是不想去起底的,因為一般眾生都需要工作需要收入維持生活,但在行業的抉擇上應該與道德人格掛勾,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但這個F.W.這麼多的帳號不得不令人懷疑就是個網路水軍,其所圖為何?反對有佛菩薩降世度生,為求攀汙不擇手段,沒有絲絲道德良知,如此作派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利益?其夥伴甚至大話說盡,想黑誰就黑誰,最後這群人竟然還想把過錯都推到娑婆教主南無釋迦牟尼佛陀的頭上,實在荒謬至極......

運頓多吉白菩提會-2018年美國殊聖行(無明)

2018年六月是我再次踏上美國這個殊聖的國土,陽光大得把我在台灣的煩惱照得煙消雲散,或許是 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加持讓每一次的美國行都是如此的美好。還記得第一次坐上前往拜見 佛陀的大巴,心中的澎湃讓我不禁流下淚來,真的是不知道修了幾輩子的福報才得以拜見 佛陀,隔了三年,這一次的心境又是不太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唱誦-李娜(伏藏那瑪大師)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世法哲言》(十二)

十二、
對人才之取捨何別?天下之或優劣和合之因,所匯果也,為一體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見劣而不取或,優之何獲,故收或而取優捨劣是為理也。
   我們怎樣去發現、分別和取捨人才呢?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人人都各具所長、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們見到一點錯誤和缺點,就不去用這個人,那麼,他的優點我們也就得不到開發了。所以,揚長避短,糾正或者盡力地去掉他的缺點,而運用他的優點,發揮他的長處,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所要用人的真理。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世法哲言》(十一)

十一、
欲速則不達,行慢而失獲,事理如是觀,正住中道參,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過緊則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麼事,如果不切合實際,過於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錯失良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獲。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那麼,怎樣做才對呢?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取其適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樣,繃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繃斷,那麼,繃得過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鬆不緊,恰到好處,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後去進取,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世法哲言》(十)

十、
唯誦文章是無知,文學之才唯附實,而今大學四書五經,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養其己,放之不利其眾或,唯誦何益之有,施詩文于社會之用,造益利眾者,是為轉知化實也
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偏見,往往認為一個人有知識、有才華,就是人才,實際上這是很大的錯誤。任何人,不管他知識有多麼豐富,才華多麼出眾,無論是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還是現在的大學生,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實踐,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因為,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中,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造福於人民、造福於國家、造福於社會,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則,只埋頭讀書,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會運用,會一事無成,甚至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更不要說利益大眾、為社會服務了,這樣的學識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唯誦文章是無知。如果將書本知識用於社會實踐,將科技發明和創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社會大眾謀利益,這就叫轉知化實,就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才。

頁面

訂閱 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RSS
  • 網站文章總數:6807  
  • 網站圖片總數:16689  
  • 網站影視總數:1529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834  
  • 總瀏覽人次:1914635  
  • 今日瀏覽文章數:711  
  • 總瀏覽文章數:1410615  
  • 今日瀏覽影視數:30  
  • 總瀏覽影視數:4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