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我當馬上施救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多為勉勵自己或提醒他人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發心,我們要保持善良、真誠、進取、寬容等美好品質,做人做事持之以恆,方能取得成功。我從電影《千與千尋》裡,也看到了這層隱含的深意......
謊言的紙終究包不住事實的火,當真相大白時也是人設崩塌日。巴菲特說,建立信譽要好多年,毀掉它卻只要幾分鐘。就功利而言,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信用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徵。失之,則失天下......
我也不再忙碌賺錢,而是發心建立聞法點,結緣更多有緣人學佛修行,還經常分享學佛趣事和受用給女兒聽,帶領女兒從虛榮攀比中走了出來,讓女兒明白“無因不果”的道理......
沒有學佛的人尚且如此,作為學佛修行的佛弟子我們應該更加自律。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佛教更有“迷時師度我,悟時我自度”之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要求佛弟子通過修行自證自悟的。因此自律對於佛弟子更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佛法的獲得,除了記憶、精進專一之外,還需要虔誠的心去恭敬求得,為利眾生而證菩提大道;而在進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與佛菩薩相應,照著去做,這是出世法的“成功定律”......
強盛的貪婪和自私害人至深。娑婆世界的人們,正是貪欲叢生,不知收斂,氾濫成災,湮滅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放大了醜陋的自私,才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學佛修行之人應看淡世間法,看重佛法,做善業善舉,依教奉行,利樂有情,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富有功德的生命......
佛弟子經常會將一句話掛在嘴邊“一切隨緣”,隨緣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是說你反而要在平時就很努力,當然還涉及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美國聯盟大學的校長、教務主任、教授們曾在一次研討會上,向羌佛提問,極盡刁鑽,完全不亞於美國國會質詢。他們隨便一個話題就可能讓人下不來台,提問就像利箭一樣紛紛射來,對於普通人來說,稍不留神,立刻“中箭倒下”。然而羌佛,片言絕紛爭,百問百答,頓讓這些人啞口無言,臉紅脖子梗。此時美國聯盟大學的主席,突然站起來,抽了自己兩個耳光,邊打邊說:“我白活了幾十年,今天真正受到教育了!”旁邊的人頓時看得目瞪口呆!
佛教裡有個詞叫“所知障”,意思是人們往往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已知的經驗,給自己設置了一道障礙,不去瞭解外面的新知識。這樣的人就會失去獲得幸福的機會,在輪回中苦苦輪轉。凡夫不瞭解聖者的世界,沒去尋找、發現、探究,就以為自己是對的,這往往會誤入歧途......
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我們這身皮囊終會老去,不惑之年拼顏值沒有任何意義,凍齡女神不過是自欺欺人。要想有脫俗之美不是修“相”,而是“修心”。心之所想,相之所顯,我們的心長期處於某境,相就隨境而變化。”
學佛之初,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自己認為已經明白透徹的因果道理,現在從孩子的這件事情上讓我體會到,原來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去惡積善的淺層面上。「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句話更多的只有頭腦上理解,嘴巴上說說,實際生活中並沒有很好地去踐行......
不知您有沒有過這種感受:明明心裡嚮往著什麼,卻因怕遭受他人的異樣眼光而退縮;幾句簡單的話懸在牙關,因心怯而難以和盤托出。關於珍愛生命,我曾有過太多的顧慮……
接觸正法,恭聞法音《七月十五是佛喜日和了生日》後,才知道七月十五這天的真正意義,並不是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鬼節”,要特別當心,會不吉利之類的。也明白了,什麼風水不風水呀。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可能帶走娘家的好風水的。一份修行一份果。好風水都是自己修來的。生男生女,父母子女,姑嫂一場,都是前世今生的緣分,緣深緣淺,了緣續緣......
葉公喜歡的是木刻石雕的假龍,而很多佛弟子喜歡的無非也就是木刻石雕的假佛。當真的佛陀,因無量大悲,帶著至高無上的,能令眾生解脫成就的大法、真佛法來到世間,慈悲地將真實可感的佛法展現在這些看似真摯無比的佛弟子面前,很多人卻跟葉公一樣躲閃、逃避、慌張,甚至抗拒了。可憐啊!文中將“葉公好龍”式的佛弟子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分善因結一分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道理。這家人前世的善心供養感召死後轉生為天人,後又投生富裕人家,安樂生活。而他們當時感念佛陀教導皈依受戒後,又種下新的善因,因緣成熟也會結出善果,如此善因善果感召善報......
佛經中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這一偈頌就闡明了聞法的四種功德:
我們說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想愛的人、想去的地方,上一秒還近在咫尺,下一刻就可能永隔天涯......而當我們行色匆匆奔波在塵世時,總是被名利驅使、為錢財奔波,很難停下來認真思量,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當前佛教界呼聲最高的莫過於反對佛教“商業化”,而當我們將目光對焦於寺院上市,寺院被承包,高額門票和燒高香,假僧人斂財等亂象時,也許忽略了寺院的另類“商業化”,那就是信眾到寺院供養時,有些僧人忘記了佛教“慈悲為本”的情懷,而是以信眾供養錢的多少,給予不同待遇。更有邪師常以“供養寺院錢越多,功德越大”的邪見,錯誤引導生活困難的信眾給寺院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