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就做了,完了就完了,甚至馬上就忘了,要形成天然本質上的善良和慈悲(江如云)
做了就做了,完了就完了,甚至馬上就忘了,要形成天然本質上的善良和慈悲
法王阿王諾布帕母在《子必依論》 - 《修行人的十種表面》當中告訴學佛弟子們:”吝嗇而行布施為表面”!
正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開示“淺釋邪惡見與錯誤知見”中的第三十六條,認有相計執布施:“我們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能變成有相計執,做了就做了,完了就完了,甚至馬上就忘了,要形成天然本質上的善良和慈悲,不可以故意做出來慈悲。所以,只要你認有相的計執布施,就會落入人天福報之中,只會享受有限有數量的福報,不會成聖,永遠也不會,因為這是有相之因種,所結的是無常之果,有漏之因,最終必定用完,用完沒有積量功德了,就該受惡報了。”
這當中的“做了就做了,完了就完了,甚至馬上就忘了,要形成天然本質上的善良和慈悲”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著相的布施,天然自然的做,甚至連這麽做是在“做好事”都不自覺的話,就是天然本質的善了,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無染的布施!
但是往往世俗中人,將金錢、財產、物質、地位看得太重,爲了博得名聲或所謂的功德,表面上表現的殷勤布施,但實則心中難捨,如割自肉,但表面裝得非常虔誠,樂善好施,但自己心中的功德簿字一筆一筆記得一清二楚,甚至心中幻想,自己捐了多少錢、助印了多少經書、等等功德,佛菩薩總會高看我一眼,待我來日兩脚一伸的時候就能到極樂世界去享福了吧?如此一想,又覺得實在是個划算的投資,就認痛裝個樂善好施的佛教徒吧!
有這種想法的人簡直就是大笨蛋!就問你一句:佛菩薩要你這些人間俗物幹什麽?這麽貪心能被錢財珠寶打動的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這些吝嗇於布施的人,心中對萬事執有,愛欲强盛,而“愛”正為諸業之首!愛是一切業力的首,是一個首犯,一切業力都是“愛”產生的!
• 喜:凡喜者由愛所生,喜歡的東西,是愛,才產生喜的
• 怒:凡怒者奪我所愛,怒了,就是把你們的好東西給奪走了,或者是損傷到你所愛的東西了,就怒,奪我所愛
• 哀:凡哀者即喪我所愛,悲哀呢,就是損傷了我之所愛,傷及了我之所愛,失掉了我之所愛
• 樂:凡樂者即享我所愛,凡是高興,就是爲了享受我所愛,修棟房子多好的,又想住在這兒裏頭再不出去了,哪裏的風景好,就出去玩耍,迷在其中,這就是享我所愛;找一個好東西,或者是一部汽車,或者是自己喜愛的音樂,或者是自己家裏頭的家具,或者是自己的人,予以享受,那麽就是樂而致使的愛
• 惡:凡惡者即違我所愛,凡是嫉惡者呢,就是違背了你所愛的事情,就嫉惡
• 慾:凡慾者即順我所愛,凡慾樂、貪慾,順你所愛,你自然就產生貪慾。
羌佛在《藉心經說真諦》中開示衆生:“七情之動一一皆是愛緣之執而生取故愛可以説是生死之業首”!
吝嗇之人萬事貪著,愛欲熾盛,這時所行的所謂布施只是表面功夫,根底裏的仍然是緊綁輪回結上的諸業之首! 這樣的布施,不是表面功夫又是什麽呢?!!
能夠遇上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如來正法,還能在師父的指導之下修行學佛,是我今生最大的福報。很感謝陳大哥在菩提大道上與我同行,更感恩師父大悲菩提成立了這麼溫馨佛教的大家庭。祈願大家都能精進聞法、老實修行,並將之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警惕自己,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辜負了師父對我們的期望。祝願大家平安健康、早證菩提!
2017年9月7日
江如云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