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因緣和合之際,我走進了佛門,恭聞了南無始祖報身佛的法音,深入學習《學佛》《什麼叫修行》,這才如夢初醒,找到之前生意失利的原因。曾經的我自恃聰明,但起心動念所圖的都是一己私利,為了生意甚至還不惜投機取巧......
由此可見,有許多佛經,已被妖魔篡改,已失去當年釋迦世尊當時說法的原意!我們學習時千萬要謹慎!若要想獲得更多正知正見,請認真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
一群人、一些事,感動我、溫暖你,鼓舞著我們走在行善的道路上。
一個人、兩個人……十幾人,我們築建溫暖的大家庭。
歷經一年多時間,太多的感人事蹟,把我們凝聚成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放生之路,多姿多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和感動的瞬間。讓我們一起講述放生的那些事兒。
至高佛法,震撼整個世界!淨土念佛所嚮往的生死自由你真的見過嗎?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弟子世界佛教總部主席祿東贊•慈仁嘉措法王,更是展示了生死自由的驚世記錄!
網路上常常見到使用各種佛菩薩像作為自己QQ、MSN、微信、博客、論壇ID的個人頭像,有的用佛菩薩的聖號作為自己的網名、昵稱,用來發表各種言論,這無疑等同在褻瀆佛菩薩。為什麼?
所以說遇事先不抱怨,不埋怨,不嗔怨,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因為喜也一天,愁也一天,不如靜下心來,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當然,更進一步的是,我們從因果的角度去對待每件事情,就會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試想,若小慧家的擺設都按姑父的來,而小慧夫婦不勞作,成天在家好吃懶做或坐吃山空,還能財源廣進嗎?若小慧夫婦不好好鍛煉身體,胡吃海喝、暴飲暴食,能身體健康嗎?若小慧有了孩子不好好培養,一味縱容溺愛,孩子能成為“文曲星”成才嗎?測字算命、看相風水,終究抵不過因果二字。相信理性的您,心中自然有論斷......
在學習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如來正法之後,我懂了種因得果、積德福報和輪迴道理。我想爸爸了,想要好好陪您聊天談笑,陪您共享晚餐,報答一下您對兒子的養育之恩。可您卻早已不在這兒、離開人間,讓兒徒增遺憾、不勝唏噓!我想媽媽了,想要守護著您,陪您渡過安逸舒適的暮年,可您也沒給機會、撒手人寰,讓兒痛心疾首、悲傷不已!
生活中,有些人會忽略別人的感受,自作主張地干涉別人的私事,常常造成用看似關心的方式戳到別人的痛點和軟肋。不僅沒有讓人感到溫暖,反而給人帶去了難堪和傷害。還有一種人......
智慧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佛法中所談智慧的真意你知道嗎?多少社會賢達名流人士都錯把聰明看成智慧,誤解超凡智慧真諦,因此風馬牛不相及,尤其是加上超凡二字,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閱盡世間多少聰明客在佛法的智慧面前也只能望塵莫及,又何以對佛法超凡智慧去鑒別?!
為何還是有人如同影片懺悔者一樣對 佛陀產生不好的想法而走上闡提之路?因為他們得了很嚴重的健忘症,遺忘了曾經擺在眼前的種種聖蹟!簡單的說就是被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給迷惑了,明明已經碰觸到解脫的繩索卻放手讓自己下墜到懸崖谷底,不禁為此類人感到十分惋惜......
在七月十五這所謂的“中元節”或“鬼節”,我們要想真正利益到已故亡親,就不要落入誤區,應行持正確的方法,那才是對祖先,對已故親人真正的孝和善。而世人對七月十五“中元節”的誤區主要有三個方面:
掛在人們口中的命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算出你如何,你這輩子就如何,這完全是宿命論。因為一切事情,會隨因緣、因果變幻。一切眾生包括人,都在因果網路中,因因果果互相流轉,種下善良的因,自然就會結好的果,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會錯謬,這才是真諦!
非洲肯亞的居民、因為無鞋可穿,不少人感染上寄生蟲–沙蚤,造成雙腳潰爛,甚至有生命危險。當地很多人從出生就沒有鞋子可穿,但鞋子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因為一不注意,就可能危害性命。當地小朋友最痛苦的是感染沙蚤,雙腳的腳掌就像被針刺了幾百個洞,那種痛苦可想而知。母沙蚤會鑽進孩子的腳掌產卵,聽起來很可怕。母沙蚤鑽進人體後,造成雙腳潰爛,最嚴重會導致孩子死亡。當地因為貧窮,不少人穿不起鞋,想當然耳,不穿鞋子的孩子極容易被母沙蚤攻擊。
因此,如果要請寺院僧人幫助祈福,一定要找到戒律清淨、行持優良、正知正見的寺院和僧人做祈福。付姐聽了我這番分析後,幡然醒悟。“難怪我去年交了2萬元做法事,不僅沒用還更艱難。以後再也不幹這樣的傻事了。”
自世界佛教總部公佈鑒別聖凡真假之十八類大法以來,引發了佛教界乃至非佛教界愛好者、佛教研究者的普遍關注,期間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此十八法亮劍以來,使真凡假法立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是十方諸佛早有之法,目的就是鑒別聖凡真假,保護眾生慧命不受侵害。為什麼聖凡真假由此得鑒?因為不是聖者,凡俗之流不敢修此十八法,若修必然暴露凡夫的無能本質......
這些年,我和父親都錯過了太多,不是父親不知足,而是我太自私了。作為一個佛弟子,我連基本的孝順都沒做好,連女兒都沒做好,自以為孝順,卻不知道讓父母不開心都是不孝。還叫什麼佛弟子啊,還談得上什麼學佛修行利益眾生呢?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罷了,虛度了時光,蹉跎了歲月......
佛陀和佛母的住地附近有蜂窩,專業機構要弄走,佛陀和佛母堅決不同意,說它們是眾生,非常困難,好不容易找到個能保護它們的家,就是我們這個家,靠我們保護,我們不保護誰保護?要弄它們走,寧可我們搬走!這是何等偉大、純淨、慈悲、質樸的言行呀!反思之下,兒時的我真的是太殘忍了,太殘忍了!
多年學佛修行的經歷下,我深刻領悟到「心念」的重要與影響力,要先由自己的「心念」下手,時常迴光返照自己遇事時、遇困境時,我們當下所起的每一個心念究竟是什麼?當我們無法迴光返照自己的心念,我們就會跟著舊有的習慣走,該抱怨的不放過、該仇恨的不放下、該知足感恩的看不見……
誠然,鴻星爾克的捐款不是最多,但影響力是超前的;貧女供的燈不是最盛大的,但是最真心的;一萬塊錢的放生款也不是最多的,但是最盡心的。不是你捐的錢多就偉大,也不是你行的善小就弱微。功德的大小,在於虔誠度的高低,以及善心善行的具體實施程度。哪怕貌似一件很小的善事,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同樣會結出豐碩的善果。而強大的善業心念之力,必然會閃耀著最燦爛的光輝。難道不是嗎?
我修行學佛幾十年,稀裡糊塗,聞法一天,頓然醒悟,知道錯在哪裡,知道如何用功,聞法的功德和受益,真是太大太快了!至此我才明白,無論在家出家,得遇真佛法才能成就,世俗佛法不行,假佛法更不行;世俗法師不行,假法師更不行。大家千萬不要走我妹妹的冤枉路。千萬不要讓那些按部就班的假修行成了習慣,千萬不要用那黃卷青燈去遮擋普照的佛光,枉費了此生光陰,錯失了解脫之機!
我們不能從法性真如、空性的角度,去反對行善。而應從執著行善,到無執菩提心行,不斷積累善行德量,因為無德量者則無聖因,無聖因者則無道境,所以必須建立德量。有了德量才能了證空性,才不會被輪回束縛。也就是說,依于行善而不執著善業之果,應無所住產生勝義菩提,於勝義菩提當中了徹本來面目......
2001年8月4日,隆慧大法師和阿冦拉摩仁波切,恭請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為大眾說法“綠度母修法儀軌”佛陀圓滿法義說法後,這盆梅竟長出花苞,刹那綻放,一片紅色,鮮豔欲滴,異香撲鼻,有幾朵似蓮花狀,一直盛開到2002年11月。8月4日,既非寒冬,也非早春,那可是酷暑盛夏呀!驚奇嗎?那當然!
直至西元2001年8月4號,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壇場為大眾說法「綠度母修法儀軌」的圓滿法義後。這盆供在法臺上的臘梅突然長出花苞,並在當日刹那間綻放。開出的全是紅色的梅花,不僅色澤鮮豔,有幾朵還形似蓮花,放出撲鼻異香。引得在場信眾紛紛圍觀稱奇。這盆臘梅在暑夏綻放後保持花鮮不掉,壇城裡的10來位看守人員天天都能見證這一聖跡。它打破梅花生長開花的自然規律,不受季節和環境的制約影響,直到2002年11月才開完。造就臘梅夏開的聖跡瑞相,也驚豔了世人的目光......
與其說這次捐款把鴻星爾克推上了熱搜,不如說大眾對鴻星爾克不顧自身經營困難也要挺身支援的熱忱給予了肯定和支持。鴻星爾克的火爆不是偶然,也絕不會是3分鐘熱度,而是真正的崛起。你為眾人抱薪,眾人自然也不會讓你凍斃於風雪。這就是佈施做慈善的功德回饋,也是善有善報的呈現......
佛菩薩聖號不離口,是許多佛教徒的習慣,乃至見面時,互致問候,也是“某某菩薩,您好啊”,這似乎成了一種口頭禪。然而,當佛教徒將“阿彌陀佛”佛號,菩薩聖號作為招呼語,口頭禪時,當逢人就稱呼對方“某某菩薩”時,他們究竟是在積累功德,還是在自背罪業呢? 估計很多佛教徒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某選秀節目中,一位女士在作畫,她對著一個年長的評委一通亂畫,台下的評委們看得不以為然並且都失去了耐心,於是集體滅燈。這位女士忍著委屈繼續畫,最後將圖畫倒轉,撒上白色的粉,呈現出另一個評委的像。此時大家都驚呆了,紛紛向她道歉。這就是偏知偏見導致了誤解,值得我們深思......
貪瞋癡的毒害再次來臨,曾經三分鐘能寫出七字文詩的本事,腦袋卻成一堆糨糊,曾經修持的法,連手印怎麼想也想不起來,這種退轉,因為貪著成功帶來的快樂,一點恐懼感都沒有,把這些假象當成永恆的。幾年內從負債到賺千萬,再賠掉千萬,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一滴河水雖小,可反射太陽的光芒;一隻螞蟻雖小,可舉起自身體重四百來倍的東西;一個善行雖小,可能挽救一條生命。一次疏忽大意,也可能葬送一條生命。
修行,真的是於細微之處見真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有關修行。若我們粗心大意,就容易誤傷生命;謹小慎微,說不定就救了生命。芸芸眾生,無論形體大小,大如海中鯨魚,小如地上螞蟻,都值得我們珍之、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