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毒舌與杠精,要如何說話?(在路上)
遇上毒舌與杠精,要如何說話?
話可以利刃傷人,也可以帶給人蓮花芳香。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卻不知道適時閉嘴不傷人。
(一)你說的不是玩笑,是“毒舌”
生活中總有人有心無心地愛說幾句刺心的話給你聽,比如說:“你最近怎樣,你的夢是不是做的更遠啦。”
“別減肥了,你醜不是因為你胖。”
“在看啥書呢,看了也沒有多聰明。”
這些話有的是因為玩笑,但有的卻是“毒舌”。說話的人覺得說幾句風涼話沒關係,並沒想過給別人造成了多大傷害。這些話並不是他們自以為是的智慧與幽默,只讓人感到無禮和刻薄。
其實溫暖我們心靈的是春風化雨,正如詩人安琪洛曾經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我們雖看不見言辭,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裡。”
(二)層次相同無須爭辯,層次不同何須爭辯?
馬斯克曾經說:“我現在無論遇到別人說什麼,都會說是的,您說得對。因為人在不同層次,認知是不一樣的。”
“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出自《莊子.秋水》,意思是說不要和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們沒有見過大海,不知道什麼叫驚濤駭浪;不要和朝生暮死的夏蟲談論冰雪,因為它們沒有見過冬天,不知道什麼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對於自己不瞭解的事物,人們一般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謙虛地聽別人說,借助別人的閱歷來開闊自己視野。而另一種則是把思想完全框定在自己有限的認知內,對別人所說的話不僅排斥,而且嘲笑。
你說:“要好好努力,將來考個好大學。”
他說:“出來還不是要去給小學沒畢業的老闆打工。”
你說:“要讀書提升自己。”
他說:“讀書有什麼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面對這樣的“杠精”,只有默默走開,痛而不言,笑而不語,無聲地做好自己,讓時間開花結果。
這個世界很大,什麼都想占儘先機,反而會輸了起碼的幸福。
(三)說什麼話與話要如何說
與人交談也好,閒談也罷,既需要真心實意,又需要一些技巧,不能信馬由韁的衝口而出,那樣有時得罪了人都不自知。
我們在不同年紀會有不同的說話方式,年輕的時候只做自己喜歡做的,只說自己想說的;成年後在能做的說不得,能說的做不得之間選擇;成熟後才知道,如何做該做的事才有價值,如何說該說的話才有意義。
又如告訴別人你有什麼東西,可能遭嫉妒和算計;但告訴別人你有什麼本事,反而會得到別人的賞識。
告訴別人你認識什麼人,可能帶來別人的懷疑和不屑;但告訴別人你能辦什麼事,就會帶來合作。
告訴別人你的價值觀,可能會帶來別人的褒貶;但告訴別人你的底線,會帶來別人的尊重。
睿智的人有“三不說”:背後不說閒話;人前不說狂話;遇事不說怨話。
(四)遇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好言也須留下空間
張大千曾經畫了一副《綠柳鳴蟬圖》,一隻大蟬伏趴在柳枝上,蟬頭朝下,蟬尾朝上,做欲飛狀。
齊白石見了這幅畫,對張大千說到:“大千先生此畫極為傳神,不過我以前畫蟬曾經向一位老農請教過,據他所說,蟬的頭好像都是朝上的,極少會有朝下的情況。當然了,這也只是那個老農的一面之詞,畢竟我也沒有親自看過,說的也不一定對。”
張大千聽後就記在了心裡,後來趁著去青城山寫生的時機,就跑到屋外去仔細觀察,發現樹上的蟬果然都是頭朝上,尾朝下。回來後他就把自己的觀察告訴了齊白石,齊白石神秘地一笑,其實我也觀察過。張大千此刻才恍然大悟,原來齊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怕傷到自己的面子,才假稱說是從一個老農口中聽說。
當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給他人留有面子,不盛氣淩人,委婉而言,反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其實就是讓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給人留有餘地。
(五)學佛修行人應守五戒、行十善
在修行人中,口業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尤其是那些譭謗聖人,讚歎惡人的話,如“佛菩薩不需要認證”“佛法不要神通,有神通就是邪師”等,一些人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隨意說出口,這些現象混亂了道德標準、法義教言,引人作惡,形成亂世。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說法時,多次告誡弟子要守五戒、行十善。十善分為三大類,分別應對我們的身體、語言、起心動念三部分。而其中針對語言(口業)部分就占了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由此可見,口業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奉上幾句心得,與諸位共勉:
人心如江河,窄處水花四濺,寬時水波不興。
善言似春風,惡境心暖三冬,片言可絕紛爭。
撰稿:在路上
編輯:東山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https://www.toutiao.com/i6882872997141545475/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