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遇事不責怪他人,就是成熟的標誌(明訊)
若能遇事不責怪他人,就是成熟的標誌
如題“若能遇事不責怪他人,就是成熟的標誌”,你贊同這樣說法嗎?無論你贊同與否,看完文章也許我們就有共識了。
在一次採訪中,網紅法學教授羅翔曾談及一件無法忘懷的往事,感悟頗深,他說:“道德判斷,永遠要先己後人”。我聽了印象深刻。
羅翔說,他在讀大學的時候,他特別討厭他的一位舍友,這位同學是睡在他上鋪的兄弟,因為呼嚕聲太大,吵得他不得安寧,還總是翻來覆去,搞得他總是睡不好覺,很是惱人。
後來,其他舍友告知,羅翔才是宿舍裡呼嚕聲最大的人。他的上鋪之所以輾轉反側,也是被他的鼾聲吵得睡不著,但又不好意思叫醒他。
羅翔知道真相後,非常慚愧。自己討厭別人,卻不知自己才是那個最令人討厭的人,這讓他尷尬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凡遇有不順,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到處找原因,總是先從別人身上找問題,責怪身邊的人,認為這都是別人的錯,並且揪住不放。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得罪人,還會由此產生種種誤會和矛盾,甚至彼此不相往來。
但是有個規律,成功的人很少去責怪別人、埋怨別人,遇事不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是把問題找出來,不斷地超越自己。
對他人少一分苛責,對自己多一分審視,學會反觀自省,這正是成功之道。
一個成熟的人遇到事情會先從自身找原因,自我檢討,勇於擔當,並且能非常謙虛地對待別人,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別人。這樣的人大家就特別容易認同他,喜歡他,大家覺得跟他一起共事是非常榮幸的事情。因此,如果能遇事不責怪他人,那就是這個人成熟的標誌。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曾經在說法時,講到人大部分的矛盾,都是由誤會產生的。佛陀經常教導大家應該秉承“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的思想去面對別人。他人的過錯,就是自己的過錯;他人的痛苦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樣;他人的不對就是自己的不對。我們要慈悲地對待他人。
當然要做到這樣,那需要學習與鍛煉,有一個修正自己的過程。
以前,我的脾氣非常暴躁,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管自己有沒有道理,有沒有過錯,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馬上就要找人家理論、算帳。總之,過錯都是別人的,自己都是被冤枉了的。
有一次愛人炒菜時,我突然說想吃辣的,就叫她放點辣椒一起炒。可吃飯的時候,我又說菜辣了,然後我們就吵起架來。大吵時才想起,確實是自己說想吃辣的,但硬是說自己沒說過,還埋怨菜做得不好吃,想著要是認錯了,不就等於自己服軟嗎?非要對方向自己服軟,雖然明知自己無理也不認錯。有時候還要賭氣一個多月,甚至兩個多月。反正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自己沒有錯,這是多麼愚癡可憐啊。
學佛後,我學會了向內觀,而不是向外馳求,慢慢地也就沒有那麼多埋怨,沒那麼多嗔恨了,整個人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以前一直看不慣的人,現在覺得也不是那麼的討厭了。原來是自己心裡根本一直在抗拒人家,是自己看不慣人家,而不是人家真有什麼討厭的地方。
有些一直不跟自己來往的人,也都開始恢復交往了。其實,自己有什麼地方值得清高呢?一直那麼討厭別人,自己在別人眼裡不一樣是討厭的物件嗎?自己那點小心思,在別人看來不也一樣清清楚楚嗎?
太太說,學佛後的我成熟了。
撰稿:明訊
編輯:西邊的彩虹
轉載自:人生新視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53517612613869
廣播音頻:佘孟潔、吳瑩竹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