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趣經女兒國,修行路上斷情執
《西遊記》電視劇中“趣經女兒國”的插曲“女兒情”,那種溫婉纏綿的調子裡,總讓人聽出一種怪怪的奚落的味道:
“鴛鴦雙棲蝶雙飛,滿園春色惹人醉,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愛戀伊,愛戀伊……….”
優美旋律,溫婉的歌詞,甜美的嗓音,卻陳述的是一個失落的愛情故事,華麗與柔情轉身後留下的是五味雜陳。
唐僧師徒四人途徑女兒國時,女兒國國王對唐僧一見傾心,產生了愛意,對唐僧情意纏綿。女兒國國王托國之富,以女王傾國之容,懇請唐僧留在西涼國稱王。
面對溫柔貌美的女兒國國王,唐僧內心中也為之一動,閃現過動搖和恍惚,歷經劫難一向取經信心堅定的唐僧也說出了“若有來生”的話句,但是普度眾生的決心還是戰勝了個人的兒女感情,唐僧最終竟說服了女兒國國王,繼續踏上了西去取經的路程。
觀看“趣經女兒國”時,有幾次差點兒落淚。當溫情婉婉、端莊美麗的女王夜誘唐僧時,一番對“四大皆空”的辯駁讓唐僧無言以對,汗如雨下。女王伸手去為唐僧拭汗,唐僧伸手去擋,一抬頭看到女王的臉,“啊”一聲驚呆了……..
原來面對各種妖精美色勾引從不為所動的高僧唐三藏,在遇到柔情似水的女王時,他確確實實是動心了。
“難道御弟哥哥不喜歡我麼?”女王的柔情水一樣的淹沒一切。唐僧選擇了沉默,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去回答,說喜歡肯定是說不出口的,說不喜歡,出家人不打誑語。面對女王的挑逗,他汗如雨下足以證明了他心虛和緊張。重點是唐僧的那句“若有來生”足以證明了他對女王的不捨,簡直讓人感到心酸心疼和心碎。
原來一心向佛的唐僧並非沒有兒女情長,而是捨棄了個人小愛換來了人世間的大愛“解救芸芸眾生,使世上不再有殺伐紛爭,使人間不再有怨女曠夫。”
電視的最後,十裡長亭相送,女兒國國王拿起玉璽在通關文牒上蓋上大印,伴隨著“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插曲,女王抬起含淚的眼睛,凝視著唐三藏漸行漸遠,那聲令人心碎的“御弟哥哥”也令行人忍不住回望。
唐僧下定決心轉臉策馬飛奔上路。刹那間,女王眼裡一片迷離,再也無法隱忍,淚如泉湧。這一刻,我也忍不住為佳人傷心,流淚。
小時候看“西遊記”,只覺得唐僧迂腐不堪,現在才知道唐僧才是四個人中最堅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
小時候覺得女兒國是最容易的一劫,長大後才知道女兒國的情劫是最難的一劫;
小時候覺得女兒國國王很美麗很優雅,責怪唐僧不食人間煙火拋下深愛之人;長大後才明白唐僧不是不愛,而是身負重任,心系天下眾生;
小時候覺得女王太無能,以一國之富,以傾城之貌卻留不下自己心愛的人;長大了才知道女王對唐僧的愛是真愛,因為愛你所以才放手。
從此,女王還是城中的王,守著自己的孤城;唐僧還是取經的僧,騎著自己的白馬。
榮華富貴,皇權巍巍,佳人在側,哪一項不是凡俗之人汲汲營營孜孜以求的?
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可以反目,手足可以殘殺;為了追求財富,世人可以摒棄良心道德,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做人的底線。
在嫌貧不笑娼的當代社會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也數不過來了;“衝冠一怒為紅顏”“英雄難過美人關”“不愛江山愛美人”可見兒女情長對世人的巨大吸引力,即使你是蓋世英雄,即使你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難免英雄氣長,兒女情短。
西遊記中的人物唐三藏是以唐朝玄奘法師為原型進行了進一步的渲染和神化處理,從而成為我們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南無本初報身佛佛陀師父曾經說法,西遊記中藏著很深的佛學要義,當時看的時候還不能理解,現在重看“西遊記”後才恍然明白。
《西遊記》中的唐僧原是南無釋迦牟尼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又稱金蟬長老)轉世,由於前世的因緣,唐僧對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一概漠不關心,只是清心寡欲、一心向佛,因此被觀世音菩薩選為西天取經的候選人。即使是這樣佛緣深厚的轉世再來人,在面對款款深情、美麗溫柔、端莊大方的女王時,也不免一時動了凡塵之念。
“情不深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可見情執深重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輪回的因之一。
破除情執,捫心自問,你做到了麼?你有像唐僧那樣的決心麼?你能做到唐僧那樣的行為麼?棄王權富貴、兒女情長於不顧,置身于黃沙漠漠、窮山惡水,不畏艱難,長途跋涉去西天取經,只為了“解救芸芸眾生,使世上不再有殺伐紛爭,使人間不再有怨女曠夫。”
世人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名利財色裡輪回流轉,難免對錢財、權力和美色熱衷垂涎,從而造下輪回的因,生生世世流轉不息,痛苦不已。
脫離輪回唯一的途徑就是學佛修行。而學佛修行第一要義,是學到真的佛法,向真正的聖者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修好行,成為有德行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面對權貴則不媚,面對深情則不迷,道心堅決,道果結實。了生脫死才有希望。
一部《西遊記》的女兒國,讓我這個所謂的學佛人看到了差距,感到了慚愧。也讓我知道了任重而道遠。
文/樂寶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