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善良,往往都不動聲色
謝謝這世間,所有不動聲色的善良。
1
一位年輕媽媽背著寶寶上了一輛公車,然後找了個空位坐下。可能是因為放下之後再背上不便,她沒有將寶寶放下來,而是一直背在了身後。剛上車的時候,寶寶還好奇地東張西望,沒過一會兒,他就側著睡著了。
車子顛簸,寶寶越側越厲害,眼看就要磕上窗邊鐵欄杆了。這時,後座的小姑娘伸出了手,用手輕輕托住了寶寶的頭。
或許是怕年輕媽媽會感到不好意思,小姑娘並沒有提醒年輕媽媽,她就這樣一直托著寶寶的頭,直到年輕媽媽下車,她才在下一站下車。
2
一位男子坐著輪椅上了地鐵,地鐵在啟動過程中,男子所坐輪椅突然發生滑動。就在這個時候,旁邊正在玩手機的小夥子,一把抓住了滑動的車輪,並伸出一隻腳卡在輪子下,以此來固定輪椅。
“小夥子裝著若無其事,就這麼一手抓住輪椅,一腳卡著車輪,默默堅持了20多分鐘,直到這位男子下地鐵。”拍下這張照片的乘客說。
3
為什麼要講這兩個小事情呢?
因為這兩件事情看起來都很稀鬆平常,但為什麼這麼打動人呢?因為他們不動聲色。
“我幫助了你,但我不會告訴你,以免給你帶來壓力,以免讓你覺得尷尬,以免對你造成負擔。”
我們也許不缺善良,但稀缺這種不動聲色的善良。
瓦雷裡說:“世上沒有什麼比善意更為傷人。”
因為有時不加遮掩的善良,最容易灼傷別人。
4
記者劉剛喜歡關注貧困兒童,他拍了很多關於貧困兒童的照片。“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他們就會得到更多的救助。”
但在一次捐助拍攝中,一位老師改變了他的看法。
這位老師動情地對他說:“非常感謝你們捐資助學,但能不能不讓孩子上臺接受捐贈,並站在臺上與捐助人合影?絕大多數貧困生,其實都不希望把貧困身份公開,一旦公開,他們在得到救助的同時,往往也失去了樂觀自信……”
這一番話讓劉剛極為震動,因為他從來沒想過“保護受助者尊嚴”這個問題。
所以那天,他在文章裡反思:“做善事不能光憑一顆善良的心,因為很多時候,不恰當的幫助反而會造成對別人自尊的羞辱。更為可悲的是,對於這一切,行善者竟然毫無察覺。”
5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個成語——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齊國大旱,田地乾裂,莊稼枯死,窮人只能吃草根樹皮充饑。齊國富人黔傲,看著窮人們餓得東倒西歪,就想拿出點糧食救助災民。
他把做好的食物擺在路邊,每看到一個饑民,就大聲吆喝:“喂,來吃吧。”這時有一個饑民路過,他已經餓得骨瘦如柴,連走路都搖搖晃晃了。
黔敖又大聲叫道:“喂,來吃吧!”
那個饑民抬頭對黔傲說:“我正是因為不吃輕蔑的食物,才落到這個地步的。”
中國人樂善好施,但在行善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受助者的隱私和尊嚴。
作家瓦雷裡有句話說得好:
“慈善之舉的核心內涵,不僅僅是出於對被救助者的一種物質救助,它還應該包括對被救助者尊嚴的一種維護。
什麼才算是成功的善良?成功的善良是一種共同行為,對於施助者而言,是喚醒自身良知與善良的過程。對於受助者而言,是獲得支持並自尊自強的過程。只有雙方都做到了,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善良。”
敬畏人的隱私和尊嚴,是善良之舉的第一原則。
6
一位紅十字援外救助隊員,講過一個故事。
那一年,國際紅十字救助隊抵達非洲災區後,一群貧困孩子圍了上來。
“我正準備按照國內習慣,給這些孩子發送救助物品,但被外國同行制止了。外國同行走下車,讓孩子們幫忙搬運救助物資。
物資搬完之後,外國同行以獎勵的方式,給孩子們發放了救助物品,孩子們因為付出了勞動,所以興高采烈又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回報。”
什麼是最好的善良?這就是最好的善良。
最好的善良,不僅要解決受助者的生活困難,更要呵護受助者的人格尊嚴。
最好的善良,不是表演的道具,而是無痕的溫暖。
最好的善良,是懂得你的窘迫,給以不動聲色的體貼。
善行無轍跡。真正行止高潔的人,行善事的時候,完全不著痕跡。
如春風拂面,雖不見風過,但沁人心脾;如春日在身,雖不見熱烈,但剛好溫暖。
謝謝這世間,所有不動聲色的善良。
文/ 不昧
轉載自:802學習班 公眾號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