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50兩黃金,禪師連聲謝字都沒說,有什麼奧妙?(多持)
他捐50兩黃金,禪師連聲謝字都沒說,有什麼奧妙?
《琅琊榜》中蕭景瑞對梅長蘇說過一段話,聽後細細品味覺得頗有深意。他說:“凡是人總有取捨,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捨棄了我,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若是我沒有被選擇就心生怨恨,那這世間豈不是有太多的不可原諒之處?”
仔細品味這段話給人的感覺彷彿一道光,讓我的心頭突然豁然開朗變得明亮起來。不要以為你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要對你好。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位禪師因其佛法精深,每次講經時,都有很多信眾不遠長途前來聽他講經,廟子裡經常擠得水泄不通。於是,信徒中有人提議,建一座比較寬敞的講堂。
不久之後有一位善信用袋子裝了50兩黃金,親自送到廟子裡交給了禪師,說明是捐助蓋講堂的。禪師收下後,隨手將袋子放到旁邊就去忙別的事情去了。
這位信徒對禪師漫不經心的態度很不滿意,在他認為捐贈50兩黃金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而禪師拿到這筆鉅款竟然連一個謝字都沒有說。於是就緊跟著禪師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裡裝的可是50兩黃金啊。”
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只是淡然地回答說:“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那個信徒則是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50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你難道不應該說一聲感謝嗎?”
這時,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的佛像前,他轉頭說道:“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菩薩,為什麼要我對你說謝謝呢?你所做的佈施無論大小都是在給你自己積累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將功德當成是一樁買賣,那我現在就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這個謝謝帶回去,至此應該算是銀貨兩訖了吧?!”
《朱子家訓》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發自內心的善良應如一場春雨,于無聲處滋潤萬物,相反,如果幫助別人是為了得到回報,那麼善行不過是一場虛偽的表演;這樣的虛假“佈施”,于人於己都算不得一件好事。為善樂在不求人知,古人也曾說過:“為善最樂,在於不求人知。”
記得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邪惡知見第三十六條說,認有相計執佈施。我們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能變成有相計執,做了就做了,完了就完了,甚至馬上就忘了,要形成天然本質上的善良和慈悲,不可以故意做出來慈悲。所以,只要你認有相的計執佈施,就會落入人天福報之中,只會享受有限有數量的福報,不會成聖,永遠也不會,因為這是有相之因種,所結的是無常之果,有漏之因,最終必定用完,用完沒有積量功德了,就該受惡報了。
行善佈施,講究的就是低調地做好事,我們給予了,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只要我們做了佈施,功德和福德就會在那裡積累著。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不經意間種下的善因,終有一天會結出善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佈施不圖回報,不予執著,當下就放下了才是佛所說的真正的佈施。
撰文:多持
轉載自:網易 福慧慈緣
https://3g.163.com/dy/article/HN9R4JFH05526BTH.html?clickfrom=subscribe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