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鑒常明:在修行中照見人間百態(扶搖直上)
心如止水鑒常明:在修行中照見人間百態
"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偶然讀到了這句詩,我豁然間得出個人的一些感悟,真正的修行不是遠離塵世的避世,而是以一顆明潔如止水正知正見的心,去觀照世間萬象,在煙火人間中修得福慧,最後成就解脫。
通過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了知"心如止水"並不是要讓自己的心如同死水般毫無波瀾,如一潭死水,而此"止水"非彼"死水"。這裡所言的"止",是一種"定"的境界——如平靜的湖面,風來不惑,雨落不驚,卻能清晰映現萬物的倒影而不執。
現實生活中,我難免常被各種我執、欲望,攪得心湖波瀾四起:為名利焦慮,為得失煩憂,為聚散傷感。時至今日已修行多年,但還是存在時不時的因生活中的瑣碎不如意而心生嗔念,無法達到“止”的境界。我深知這種"止"的功夫,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通過觀無常,畏懼無常的迅速,然後通過一日三審的不斷改正自己原來錯誤的行為來相應諸佛菩薩的教誡。
正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極聖解脫大手印》中說法:"行住坐臥皆是境,勿追花紅柳綠燈。男女穿梭眼前過,未見有人入本心。"修行中應隨時要鍛煉自己的無為境界,不執著,才能使心不被外境所遷轉。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曾說法:"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反觀我自己不正是因為被生活中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所遮蔽才無法看清世間真相嗎?就像蒙塵的鏡子,難以顯現本來面目。
如果當我真正懂得了"煩惱即菩提",當我真正畏懼無常,學會了拿得起放得下,想到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任何人事物將與我無關,還有什麼可執著的,煩惱自然蕩然無存,便無有什麼繩索束縛我,只有點滴依教奉行,去慈悲,利益眾生,這樣我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才能走向解脫的階梯,而不是奔向火葬場,再到六道輪回中。
記得一位師兄分享他參加一次佈施活動,當他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眼神中充滿了無助與滄桑的流浪老人時。起初,只是按照慣例遞上食物和衣物,直到有人提醒他:"佈施不僅是給予物質,更是給予溫暖與尊重。"於是他蹲下來,輕輕握住老人的手,聽他講述自己的故事。
後來師兄分享說,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我作為施捨者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深深的悲憫——他的苦難,何嘗不是眾生皆苦的一個縮影?這種體驗,讓我對"慈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慈悲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心量,是"同體大悲"的境界,是把他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他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
"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這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生活的智慧。跟隨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修行的路上,我慢慢學著以止水之心觀照世間,以智慧之眼洞察真相,以慈悲之心包容萬物。願我們都能在這喧囂的塵世中,修得一顆明潔如鏡的心,既能照見人間百態,又能守住內心的那份寧靜與光明。因為真正的修行,從來不是遠離人間煙火,而是在煙火人間中,修出超越世俗的福報與智慧的雙修,就是福慧圓滿而至解脫的境界。
筆者:扶搖直上
轉載自:幸福人生新視野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ZhSnvyYyE9ay2YPE7gVZqw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