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我當馬上施救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之後,我們還對這件事進行了反思:當身邊出現類似小花貓這樣的可憐眾生,我們有沒有對之升起真正的悲心?有沒有把眾生當成親人來對待?到底我們能為眾生做到什麼程度?是真心還是假意?
學佛修行是每時每刻不能忘懷的頭等大事,必須融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日三審,無論工作學習、待人接物、為人處事、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無時無處不在修行中。每天要增益善緣,種善因結善果,離避惡所緣,離惡因避惡果,身口意三業學佛陀的一切,付諸於實踐,怎可放在明日,錯過今時?
每每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或者從媒體中得知某人被法辦了,或者是看到周圍某個人遭遇不順了等等,都會說一句:哎呀,太可憐了。其實自己的內心深處對遭惡報者不是悲憫,而是覺得他活該受罪......
在故事的最後,我想說的是,並非所有的流浪狗都像我這樣幸運遇到了一個學佛的善良主人,現實生活中,還有我更多的同伴流浪在街頭,它們一身疾病甚至於奄奄一息,最終可能會在動物保管所被安樂死,直到最後也沒有找到屬於他們的溫暖的家......
然而這些六識的享樂也不是最美的,而真正美到不可思議的是最佛國淨土。南無本初報身佛在《極聖解脫大手印》中向我們清楚描述了中天羅漢世界的美......
《逆商》一書把生活中的人大致歸納為三種:第一種人叫放棄者,放棄者覺得自己的人生沒什麼太大的機會,一輩子就這樣了,也就不想去努力了。第二種人叫紮營者。紮營者代表做過一些努力,也獲得了一些地位的人,但是當他獲得了這個地位之後就鬆懈了,不再努力。第三種人是攀登者,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冠軍身份上,而是繼續探索,追求卓越。當今佛教界,也分為三種人......
自從參加《學佛》學習後,我開始認真反觀自己,每日從身口意方面進行自我審查,隨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一段時間後,隨著心地污垢不斷地清理,我的身心也隨之健康起來,氣色好轉、精神狀態改善。心地污垢的清除就是我身體和精神轉好的直接原因......
生的真實內涵是放生者內心對眾生的慈悲,是一條生命被殺戮前救度其生命,並與之結以學佛法緣,希望其能學佛修行,最終得解脫的慈悲行舉。這種慈悲所表顯出來的是,遇到放生的物命,因內心慈悲力量的驅使而不顧時間,不怕耽誤世法事務,一心就想著儘快救度這些生命。猶如有人掉入水中,救助者會不顧一切,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救人一樣自然而然......
精進,是眾多佛學詞彙中常被外界引用的一個。講到學業,常說精進;談到工作,也是精進;就連食物,也有精進料理......努力、拼搏、加油,就是精進嗎?
很多修行人,在學佛路上,道路走偏了還不知道,自認為是個虔誠的修行人。若沒有遇到真正修行,具正知正見的聖者上師,就像文中的李嬸、王嬸等人,很容易被領到邊道、邪道上去,無常到了,該輪回輪回,無了脫之機......
這短短四個月的精進學習,現在終於聽得懂佛陀說法,而且可以與師兄姊分享聞法受用,我真的太感動了,原來佛陀法音不斷苦口婆心,諄諄教導,要放下我執利益眾生,我終於明白了擇師真的真的非常重要,邪師帶領入魔道,聖者師帶領走向成就解脫......
彌勒菩薩問上座:「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斤黃金,能夠比聽人說法更歡喜嗎?」憍陳如上座回答:「假使有人得十萬黃金,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何況又能以深切的信心聽法片刻,更殊勝於前者百千萬倍。」於是又再請問第二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車的黃金,也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更何況是聽法歡喜。」又再請問第三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若有人得到滿十萬屋舍的黃金,還不如供施持戒人一缽餐食,更何況又能聽聞妙法?」又問第四上座,上座答言:「若人得到十萬國那麼多的黃金,亦不如施持戒人一缽之食,何況又再聽法開示,比得到黃金殊勝百千萬倍。」
天啊!這麼多年來,我竟然在無意之間將已近古稀年的老媽當成了免費的“保姆”、“鐘點工”。我竟然忘記了,這時候的老媽應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應該是享受兒女盡孝的時候,我怎麼還如此理所當然的接受老媽為我做家務呢?這太不孝,太損自己福報了吧......
“不見世間過”是讓我們不執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而不是說真修行人沒有是非觀念,不分是非。真正的修行人,看到世間的是是非非,也不會耿耿於懷、心隨境轉,不會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污染自己的心境,不會把這些是非掛在心上,掛在嘴上,而會從對別人是非的厭惡、喜好、嗔恨、貪愛等等情緒中解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恢復清淨平等,避免因此而做出種種不理智的行為,造下惡業......
所謂“難得糊塗”之“糊塗”並非真糊塗,也並不難得,當我們的修行真正修到心境博大,對諸多人、事、物不執著,對得與失無所謂,得之不喜,失之不痛時,自然糊塗,而這種“糊塗”實質是一種大智......
生命的真意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回思,慢慢尋找,漸漸體悟。人生在世,刹那變異,你以為永恆不變的,下一刻風雲變幻,轉眼間,無常已至。四季輪回,交替前行。我們當珍惜每一個當下,借一首南無本初報身佛的現代詩《無常是幻》,敲醒世上的迷人,一起體悟無常的腳步......
如果大家知道,吃下的每一口肉,都是自己多生累劫流轉的至親好友,因果不昧,害的每一條命,將來都要償還,他們也一定會心甘情願放下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欲,拋棄追尋空虛優越感的虛榮......
家裡來了老鼠,廚房有了螞蟻,您是討厭他們,驅趕乃至傷害他們,還是與它們平等相處?又比如:當您看到動物馬上要被宰殺,您是無動於衷路過,還是想盡辦法解救它們,這一切的細節無不透露了您內心是否真慈悲。下面三則真實的小故事也許對您日常生活中的放生護生能有一些啟發......
特別是恭聞南無本初報身佛的法音後,我開墾了人生中另外一番天地,那是通往成就解脫的道路。媽媽期待你也瞭解宇宙與人生的真諦,知道人生的意義所在......
在人際交往中,必然會有人喜歡你,也會有人不喜歡你。彼此的不和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誤會造成的,關鍵是,我們要做真正善良的自己。他人對我們如何是因果,我們對他人如何是修行。不管別人喜不喜歡我們,我們都要“不因訕謗起冤親”,否則“怎證無生慈忍力”呢?
又有身為凡夫的法師、仁波切等大言不慚說,自己可在“盂蘭盆節”這一天超度亡靈,真是笑談。試想,目犍連尊者乃釋迦世尊座下十六尊者中神通第一,具大威德,孝心感人,但由於無始的業力,尚且不能以一人之力救度母親。身為一介凡夫的我,難道憑藉幾個“民間人士”的所謂法會,就能救得了母親嗎?因果不昧,超度,談何容易。白白交了迷信稅,肥了“民間人士”、邪師騙子的腰包......
但其實七月十五並不是如世人所描述的是鬼節,而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了救渡惡道中的母親而發大悲之心,虔誠的孝心感動諸佛及一切所行善業功德積聚將牢籠打開,救渡了無量與其母親同等遭遇的眾生......
修行一定要在細微處入手。“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正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世法哲言》之一:大德之成,微德累至,公路之長點面沙石之匯,如欲成德弗忽小品之行。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的孝敬就是對父母的物質支持。現在我意識到,我錯了!我不該找藉口“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遠走他鄉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我不該覺得,為你們買套房子就是奉上了我的“孝敬”。我不該誤以為,我真的孝敬你們了!除了世俗上的孝敬,端茶送飯噓寒送暖,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關心,使父母以子為榮光彩愉悅。那什麼才是作為一名佛弟子,對父母最大的孝敬?
這人在唉聲歎息時,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否如法耕耘過自己福田呢?別人家庭事業大豐收,既有先天優勢,又有後天努力,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是不勞而獲。而您呢?善良嗎?真的是堅持不懈行持正業,耕耘福田了嗎?看看下面兩則佛教故事,也許您就會明白一個道理:福報不是上天給的,也不是燒香磕頭拜佛能求來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人生本是八苦交加,情啊愛啊,都不是長久的。有一種苦,叫作愛別離,任你百般恩愛,一世相許,縱能攜手百年之後,也不能避免分離。到了那一刻,唯有隨業力牽轉輪回,兩兩相忘,繼續做著一個又一個的夢。而此生又做了多少的錯事,錯了多少因果,難道下一世還能再來善道,共續前緣嗎?
我深知,這些蟲類,它們之所以淪為蟲類,都是往昔無明造業受的果報。已經夠可憐的了,我怎麼能為了自己莊稼的豐收,就忍心將它們活活殺死呢?!更何況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今世我殺它,來世它殺我,冤冤相報何時了啊!”說著,她的兩眼已含著淚花......
記得小時候,每當老師講起這個艱苦求學的故事,許多人都會腦補出這樣的畫面。少年已經成了兩千多年的勵志典型。但少年的逆襲並沒有戛然而止,從他後來的表現看,這是一個老師們不願意說,卻令人三觀盡毀的故事。有些故事,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透結尾......
我們家一向有祖傳接骨聖手之美譽。當阿公、叔叔面對全身骨折而亡的阿嬤時,再怎麼會接,也是束手無策。因果輪迴面前,我們凡夫俗子根本「無能為力」!眼看著親戚朋友及其家屬,和我一樣不斷地執著於幻有人生,且因個人的因果業力,每天在煩惱中生存,甚至病苦別亡......
我親愛的主人,我好想繼續在你溫暖的懷抱裡撒嬌,可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了,連動一下的力氣都沒有了。你常說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難道我們緣分盡了,要永遠分離了嗎?不,主人,我不想離開你,我害怕孤獨和恐怖,我害怕……主人,你知道嗎,你一直是我的全部,是我的全世界,可是我不能再陪你玩,逗你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