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在人際交往中,必然會有人喜歡你,也會有人不喜歡你。彼此的不和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誤會造成的,關鍵是,我們要做真正善良的自己。他人對我們如何是因果,我們對他人如何是修行。不管別人喜不喜歡我們,我們都要“不因訕謗起冤親”,否則“怎證無生慈忍力”呢?
又有身為凡夫的法師、仁波切等大言不慚說,自己可在“盂蘭盆節”這一天超度亡靈,真是笑談。試想,目犍連尊者乃釋迦世尊座下十六尊者中神通第一,具大威德,孝心感人,但由於無始的業力,尚且不能以一人之力救度母親。身為一介凡夫的我,難道憑藉幾個“民間人士”的所謂法會,就能救得了母親嗎?因果不昧,超度,談何容易。白白交了迷信稅,肥了“民間人士”、邪師騙子的腰包......
但其實七月十五並不是如世人所描述的是鬼節,而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了救渡惡道中的母親而發大悲之心,虔誠的孝心感動諸佛及一切所行善業功德積聚將牢籠打開,救渡了無量與其母親同等遭遇的眾生......
修行一定要在細微處入手。“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正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世法哲言》之一:大德之成,微德累至,公路之長點面沙石之匯,如欲成德弗忽小品之行。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的孝敬就是對父母的物質支持。現在我意識到,我錯了!我不該找藉口“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遠走他鄉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我不該覺得,為你們買套房子就是奉上了我的“孝敬”。我不該誤以為,我真的孝敬你們了!除了世俗上的孝敬,端茶送飯噓寒送暖,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關心,使父母以子為榮光彩愉悅。那什麼才是作為一名佛弟子,對父母最大的孝敬?
這人在唉聲歎息時,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否如法耕耘過自己福田呢?別人家庭事業大豐收,既有先天優勢,又有後天努力,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是不勞而獲。而您呢?善良嗎?真的是堅持不懈行持正業,耕耘福田了嗎?看看下面兩則佛教故事,也許您就會明白一個道理:福報不是上天給的,也不是燒香磕頭拜佛能求來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人生本是八苦交加,情啊愛啊,都不是長久的。有一種苦,叫作愛別離,任你百般恩愛,一世相許,縱能攜手百年之後,也不能避免分離。到了那一刻,唯有隨業力牽轉輪回,兩兩相忘,繼續做著一個又一個的夢。而此生又做了多少的錯事,錯了多少因果,難道下一世還能再來善道,共續前緣嗎?
我深知,這些蟲類,它們之所以淪為蟲類,都是往昔無明造業受的果報。已經夠可憐的了,我怎麼能為了自己莊稼的豐收,就忍心將它們活活殺死呢?!更何況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今世我殺它,來世它殺我,冤冤相報何時了啊!”說著,她的兩眼已含著淚花......
記得小時候,每當老師講起這個艱苦求學的故事,許多人都會腦補出這樣的畫面。少年已經成了兩千多年的勵志典型。但少年的逆襲並沒有戛然而止,從他後來的表現看,這是一個老師們不願意說,卻令人三觀盡毀的故事。有些故事,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透結尾......
我們家一向有祖傳接骨聖手之美譽。當阿公、叔叔面對全身骨折而亡的阿嬤時,再怎麼會接,也是束手無策。因果輪迴面前,我們凡夫俗子根本「無能為力」!眼看著親戚朋友及其家屬,和我一樣不斷地執著於幻有人生,且因個人的因果業力,每天在煩惱中生存,甚至病苦別亡......
我親愛的主人,我好想繼續在你溫暖的懷抱裡撒嬌,可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了,連動一下的力氣都沒有了。你常說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難道我們緣分盡了,要永遠分離了嗎?不,主人,我不想離開你,我害怕孤獨和恐怖,我害怕……主人,你知道嗎,你一直是我的全部,是我的全世界,可是我不能再陪你玩,逗你開心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多為勉勵自己或提醒他人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發心,我們要保持善良、真誠、進取、寬容等美好品質,做人做事持之以恆,方能取得成功。我從電影《千與千尋》裡,也看到了這層隱含的深意......
謊言的紙終究包不住事實的火,當真相大白時也是人設崩塌日。巴菲特說,建立信譽要好多年,毀掉它卻只要幾分鐘。就功利而言,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信用是最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財富的象徵。失之,則失天下......
我也不再忙碌賺錢,而是發心建立聞法點,結緣更多有緣人學佛修行,還經常分享學佛趣事和受用給女兒聽,帶領女兒從虛榮攀比中走了出來,讓女兒明白“無因不果”的道理......
沒有學佛的人尚且如此,作為學佛修行的佛弟子我們應該更加自律。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佛教更有“迷時師度我,悟時我自度”之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要求佛弟子通過修行自證自悟的。因此自律對於佛弟子更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佛法的獲得,除了記憶、精進專一之外,還需要虔誠的心去恭敬求得,為利眾生而證菩提大道;而在進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與佛菩薩相應,照著去做,這是出世法的“成功定律”......
強盛的貪婪和自私害人至深。娑婆世界的人們,正是貪欲叢生,不知收斂,氾濫成災,湮滅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放大了醜陋的自私,才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學佛修行之人應看淡世間法,看重佛法,做善業善舉,依教奉行,利樂有情,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富有功德的生命......
佛弟子經常會將一句話掛在嘴邊“一切隨緣”,隨緣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是說你反而要在平時就很努力,當然還涉及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美國聯盟大學的校長、教務主任、教授們曾在一次研討會上,向羌佛提問,極盡刁鑽,完全不亞於美國國會質詢。他們隨便一個話題就可能讓人下不來台,提問就像利箭一樣紛紛射來,對於普通人來說,稍不留神,立刻“中箭倒下”。然而羌佛,片言絕紛爭,百問百答,頓讓這些人啞口無言,臉紅脖子梗。此時美國聯盟大學的主席,突然站起來,抽了自己兩個耳光,邊打邊說:“我白活了幾十年,今天真正受到教育了!”旁邊的人頓時看得目瞪口呆!
佛教裡有個詞叫“所知障”,意思是人們往往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已知的經驗,給自己設置了一道障礙,不去瞭解外面的新知識。這樣的人就會失去獲得幸福的機會,在輪回中苦苦輪轉。凡夫不瞭解聖者的世界,沒去尋找、發現、探究,就以為自己是對的,這往往會誤入歧途......
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我們這身皮囊終會老去,不惑之年拼顏值沒有任何意義,凍齡女神不過是自欺欺人。要想有脫俗之美不是修“相”,而是“修心”。心之所想,相之所顯,我們的心長期處於某境,相就隨境而變化。”
學佛之初,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自己認為已經明白透徹的因果道理,現在從孩子的這件事情上讓我體會到,原來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去惡積善的淺層面上。「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句話更多的只有頭腦上理解,嘴巴上說說,實際生活中並沒有很好地去踐行......
不知您有沒有過這種感受:明明心裡嚮往著什麼,卻因怕遭受他人的異樣眼光而退縮;幾句簡單的話懸在牙關,因心怯而難以和盤托出。關於珍愛生命,我曾有過太多的顧慮……
接觸正法,恭聞法音《七月十五是佛喜日和了生日》後,才知道七月十五這天的真正意義,並不是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鬼節”,要特別當心,會不吉利之類的。也明白了,什麼風水不風水呀。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可能帶走娘家的好風水的。一份修行一份果。好風水都是自己修來的。生男生女,父母子女,姑嫂一場,都是前世今生的緣分,緣深緣淺,了緣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