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賞析》龍鯉鬧蓮池 世界極品珍寶
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畫作絕世神品「龍鯉鬧蓮池」
▲臺灣時報 龍鯉鬧蓮池 世界極品珍寶
2016-12-05[關官豪]
走遍世界各大美術館後,終於在洛杉磯「名畫家魚廳」,看到了一幅真正舉世無雙的藝術鉅作「龍鯉鬧蓮池」。當我站在畫前,剎那整個人都迷醉了,頓感心神入迷。整個畫面神奇飄逸,氣韻飛旋無定,當下震撼了我的靈魂和心魄,陶醉的享受無法自控。自然到極致的龍鯉錯落地潛游在蓮池中,而不是在紙卷上,蓮葉上抹了一層溫潤而奪目的水色,蓮蓬斗上又散發出童心的天趣,花朵自然舒服醉人,青澀的池水似乎在風聲激蕩中飄出了絲絲荷香,微風中的浮波和淡淡的墨色幻化了虛實神幻的世界。把整幅畫說得更鮮活,這究竟是一個什麼的境界?這幅畫究竟是中國水墨畫抑或是另外世界遷流本土的神畫呢?我實在無法分辨。雅媚的旋樂讓我入迷,我作為一個畫家,怎麼竟然無法解開這魅力的擒拿呢?真神,直到現在我還可以聽見畫中的風聲水聲,看到縹緲湖面氣韻在不停地浮動,它無有定止,真的,就是沒有止息的動。H.H.第三世多杰羌佛把世間種種無形無相的,都一一表喻在紙上。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聖境。就像我初次見到偉大的羌佛把天空中的雲霧放進韻雕一樣,不是常人能做的,這是一種表法 。這的蓮葉、蓮蓬、龍鯉、水波,風聲、動韻,等等都只是借喻。H.H.第三世多杰羌佛利用了它們來表現了另一個聖境,所以這幅畫,人們中的藝術家,是用筆墨的畫技無法複製的!因為它已超越了歷代名家藝術美的高度。
水和魚
山川、人物、博古、鳥獸、草木、池榭、樓臺風韻、光和色塊等這些題材,在歷朝的中國畫裡面都可以輕易找到。但畫魚的名家古今很多,當中應以宋代劉窠和明代繆輔為代表。畫譜中用上"美姿嬌態,惟妙惟肖"和"用筆工細,設色絢麗"來形容兩人之作品。後來之朱耷亦不過"逸筆草草"而矣。近年熱起的清代郎世寧,西彩中用,徒具顔色,神情顯真,倒有寫實之賞。現代和當代也出了一些高手,但也缺乏畫外靈魂、筆情墨趣,起筆收峰,一目可見。
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深淺墨色的不定變化,龍鯉處於不同角度,在池水裡上下出沒的各種姿態,神態自若,活鮮過真,這並不重要,而神妙的是墨色水氣變化莫測。相比起之前所提及到的各代名家,雖然他們風格各異,但是所畫之鯉魚就是畫在紙上的畫,畫出了鯉魚的美感,沒有顯示到脫紙造化的神奇境界,簡單說就是欠缺神韻靈魂,其中的原因是他們都沒有這個表達能力的超凡境界。
在中國水墨畫中,水的形態一般會用留白和線條去表現。在中國特有的文人書畫哲學精神中,留白處表現了水的靜態,線條勾線表達出水的動態,如此虛實靜動。互為表裡。亦正因這種特有的文人精神重於神形兼備,缺一者非謂能格之品,尤其文人畫達到登峰絕頂之時,有寫心露神,具形於實,活顯於真,開卷脫魂之說,達之表境,所謂心境合一為天人造化,似水非水,虛虛實實,堪稱妙筆。
在中國畫頂峯的宋朝四大名家劉,李,馬,夏中。馬遠有名的十二幅水圖卷鈎寫了不同浪頭的排烈和水波的動蕩,其中"雲舒浪卷""細浪漂漂"濃淡不同,各展舒姿。儘管是馬遠的神品真蹟,佈局取相,雖然表顯了心形一體,亦沒有能表現出與H.H.第三世多杰羌佛造詣水情的百分之二十,水的剎那變異不定狀態是舉世無人,即使我們今天利用高科技的攝影都不容易捕捉到畫中那種不穩定和半透明的折射狀態。在"龍鯉鬧蓮池"中,我們不單看見池水的起伏、變化不定的神韻,靜觀下我們更能看到光線進入池水中折射,而反影出的不同深度的各種光波和水面、水中、水底的動態,蓮根在泥土中翻動的實況,這種不穩定的半透明光波和龍鯉呼應為一體,濃淡變化神乎妙蕩,面面分明而不明,不明而明之於韻,明之於情,明之於美媚,明之於絕,明之於醉,活生生展示了神與情合,魚水合一,"如魚得水"的意義。
風覺、蓮香
揚州八怪李鱓在其瀟湘風竹圖上,提上了這首詩:“畫史從來不畫風 我於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 滿耳叮東萬玉空。”其實在畫面裡要表顯風的聲響,那未免太誇張,因此我把風聲換成風覺,的確,要在畫中表現風覺實在難於登天,歷史上亦沒有誰真的能做到。而李鱓在這裡做到的正是打破前人,立足於另一個新的高點,但那也是佈局和走向造成的感觀,並沒有靈和神的飛躍而蕩動的實相,是形象的取獲,也就是在用筆的方向、變化、佈局的表面結構上造成的假像,最重要的是毫無水性的質地,這才是靈和情的要害。儘管如此,他足以名留青史。但是相比H.H.第三世多杰羌佛妙化的境界,李鱓就如滄海一粟。羌佛筆下的魚、蓮、水、花、草,都在質地上見神,比如魚身上的鱗甲,看似平滑,實際上並不平滑,魚在水中,水包著魚,水和魚都能同時看到,魚不礙水,水不礙魚,相互並成為一體,這就是質地上的成就,而質地不是一句空話,質地的靈性,又全在微觀上的功夫,也就是細如毫毛的筆跡、色氣、水分、薄幕青紗等的相互關聯所表現出的微觀動韻,這就太難了,就是用油畫來表現,也是達不到的。"龍鯉閙蓮池"中所表現出之神韻靈魂,令人難以忘懷,元氣淋灕出神入化的筆墨,牽引出雷霆萬鈞之勢有如泰山壓頂。動韻、風覺、蓮香、水氣、霧波激蕩拋射出乾坤蘇和之暖,恰是那久旱甘霖,其畫面所帶出之張力,不期然令我想起蘇軾詠荷名句:霞苞電荷碧。
蓮花,香遠益清,在中國傳統上是莊嚴、清雅的象徵。歷朝歷代造就了不少善畫蓮花的名仕。單在明朝一代就有徐渭,陳老蓮,石濤等名家,他們風格各異,各有懷抱。有的運筆如風,墨跡班班,跌宕起伏。也有色彩艷麗,雅潔明靜,風姿綽約。更有墨分五彩,師之造化,了證心源。儘管每人都為蓮花加添了自己的顔色,各領風騷。但正如之前所說,世間的一切藝術,在HH第三世多杰羌佛跟前,同樣都會立刻顯得板死、呆匠,蒼白而無力,原因在於羌佛的蓮花是“水異飛旋無止處,筆自靈兮天籟同”。
H.H.第三世多杰羌佛筆下的七彩斑斕的蓮葉、蓮蓬,蒼勁變化的水草,在墨色縈繞下意態氣象萬千,生動的氣韻廣闊無邊,香氣溢出紙外。蓮花與蓮葉、蓮蓬、蓮斗,金石味,靈潤韻,虛實交錯,華麗超凡脫俗。貌似東歪西倒的蓮枝如小兒遊戲童心般盤錯筆意,鏗鏘響亮,其蒼茫壯碩之聲,有如黃鐘大呂。
偉大的羌佛正帶領著我們凡眼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目不暇給,超出象外,而其中有更多無形之音,無色之境,是我有限的思維和文字不能道盡的,就拿魚身上的幾片鱗甲,來用藝術家的筆墨一試畫,當下就會報顯低劣,你的筆墨一當上紙,毫不搭調,俗筆墨跡,難堪入目,諸君大可一試,雖然我境不如。但是只要我們能以靜相對,相信不難會感受到元朝董其昌在畫旨中說的"畫中欲收鐘磬不可得,但眾山之響,在定境時有耳圓通,正自覓解人不易"。只要能在靜心觀照下,進入心一境性。那麼動韻、風覺、水情、蓮香、霧氣、溫度,都不難浮現面前。“龍鯉鬧蓮池”到底有多好,我只能以我的感受說:歷史上找不到的高度,就拿世界名畫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也不接其藝術靈魂的腰骨,“蒙娜麗莎”我們完全可以照著臨摹下來,至少得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效果,但是,“龍鯉鬧蓮池”,就根本無法臨摹,別想得到一點類似,所以,我認為“龍鯉鬧蓮池”才是世界極品珍寶。
當然,這個只是我膚淺的知見而察覺到的境象。根據各人境界不同,感受各異,我相信只要用心取境,從中體會,在相應之時,會受益良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