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在生活:從孔子同意“一年三季”荒唐說法中有悟(花開半夏)
悟在生活:從孔子同意“一年三季”荒唐說法中有悟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是非,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人生而不同,正如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不同的世界觀,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子貢問時》曾記載這樣一則有趣的事蹟:
早晨,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院門口灑掃,一位客人到了,想向孔子請教時間的問題。子貢自告奮勇說,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於是客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呢?”
子貢答道:“一年有四季。”
客人說:“三季!”
子貢理直氣壯說:“四季。”
客人毫不示弱說:“三季!”
“四季!”“三季!”
兩人爭論不休,到中午也沒消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立刻向孔子稟明原委。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了一陣後說:“一年僅有三季。”
客人聽了這話,便大笑而去。子貢再追問孔子時,孔子卻答:“一年有四季啊。”子貢不解。
孔子語重心長道:“此一時彼一時,方才那人一身綠衣,就像田間的蚱蜢,只在春天生存,秋天就結束生命,又何嘗知道冬天的存在呢?你要跟這樣的人爭論,三天都不會停止的。”子貢聽了,深以為然。
認知水準不同,強辯毫無意義。而且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人生閱歷、學識素養、心胸格局等千差萬別,自然看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
如果你是司機,看到行人在馬路中間徘徊不前,會怪他不遵守交通規則;如果你是行人,會覺得車主為什麼不主動禮讓?如果你擅長某項工作,會嫌棄新人笨手笨腳;而新人呢,期待同事多些體諒與幫助。在兒時,孩子希望父母尊重理解自己;當你為人父母,卻總嫌孩子叛逆,不懂父母的苦心……
儘管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認知,但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外界,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的認知就是錯誤的。矛盾和誤解,也就從中產生了,因為一切從“我”字出發嘛。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帶彎鉤的“刺”,當外界說我們不好、傷害我,詆毀我、與我們觀點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外界這些資訊統統“鉤”進來分析,變成執著、煩惱,被外境所遷,進而在語言和行為上做出回應。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小事變成了大事,小問題也變成了大問題。
如果別人詆毀、謾駡我們,我們沒有聽到,再見到他時,自然會與之交流,熱情打招呼。若聽到了,難免不把是非“鉤”進心裡,會想不開,生悶氣或憤憤不平,失去了從容淡定。只是“聽到”與“未聽到”嗎?其本質還是執著與不執著。
內心執著了別人的話語,把它們變成了包袱背在了身上,煩惱和傷害也隨之而來了。不執著他人的話語,任他評論,我心巋然不動,恰似“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之理,才是智慧之人。
《世法哲言》有云:“是非由或自論,凡事之非,莫可於執,著之抗言之鬥,自度非業加盛,終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
大意是說,我們面臨是非的時候切不可執著它。是非出現以後,讓別人自己去理論,他高興怎麼說,就怎麼說。不然的話,一糾纏在是非裡,就會造成爭辯,互相之間言語爭鬥。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到最後,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誰是誰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態愈演愈烈,相互間的感情也就愈來愈壞,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複雜,乃至於引起禍患。所以面對是非,不能掛懷。
想一想,子貢與那個客人不就是爭論“一年有三季還是四季”這個問題從早晨爭論到中午嗎?直到孔子出面才解決。
當然,筆者要強調的是,上面說的面對是非不可執著,是指外界對自己的評判,在這個範圍內的是非,我們不去論長短、掛於心。若是修行人違背國家法律、倫理道德,違背戒律、修行,我們還不糾正、改正,打著“不執著”旗幟胡作非為,那就是假修行、真小人了。所以,需要一分為二看待問題。
言歸正題,面對是非,不想被是非牽著鼻子走,不凡先看輕它,再放下它、不執著它,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來勉勵自己,使心胸豁達,處事深遠。日復一日,自然受用無窮,何樂而不為呢?
撰稿:花開半夏
編輯: 悅色
轉載自:學佛新視野 微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54932040220995#_0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