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心靈上的鳥籠(在路上)
丟掉心靈上的鳥籠
外在的鳥籠容易打開,心靈上的鳥籠卻難以打開,它是一層無形的束縛,需要自我認知與覺醒。
(一)著名的“鳥籠效應”:人生的困惱不斷用“拿得起”來堆積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
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
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二)摔碎玉缽,放下執念
有一個公案是講修行人張在新的故事。他很有功夫,一入定就很多天。在他陽壽即將結束之際,閻羅派黑白無常來索拿他,可四處找不見。因為張在新了證空性,入於禪定中無形、無相。黑白無常用了種種方法無果,只好向土地公求助。
土地公說:“張在新是個修行人,他一入定不容易出來,但他非常喜愛皇帝賜的一個玉缽。你移動玉缽,讓他誤以為有人要偷,他一急就會出定了!”
黑白無常一聽,就讓土地公派幾隻老鼠去搖動玉缽,張在新聽到搖動聲,心一亂果真出定了。
他心想:我一念貪愛玉缽,不但不能在定中安享禪定之樂,還要出定給無常小鬼逮捕,真是劫數。於是立刻將玉缽摜碎,並留下了一首偈語:“若要拿得張在新,猶如鐵鍊鎖虛空。”黑白無常只能眼睜睜看著張在新徐徐升到空中不知所蹤,無可奈何。其實公案中張在新放下的不是“玉缽”,他放下的是“我執”。

(三)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法和佛法相通,就如“鳥籠效應”。很多時候我們在心裡掛上了一隻籠子,然後不由自主往裡面填東西,比如我們在修行路上的各種執著,有時根本無法察覺,想放下就更難了,它們自然成了解脫的障礙,所以說人應該學會“捨”。因此佛陀時時教導我們要懂得放下種種掛礙,而不是執著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決定我們一生的,有時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同時追趕兩隻兔子,其結果往往一無所獲!人重要的是應該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人生總是在為滿足無休止的欲望而追逐,然後患得患失。
懂得放下,才能把握當下。
文/在路上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 網站文章總數:6795
- 網站圖片總數:16667
- 網站影視總數:1527
- 網站檔案總數:1065
- 今日瀏覽人次:117
- 總瀏覽人次:1891701
- 今日瀏覽文章數:112
- 總瀏覽文章數:1391460
- 今日瀏覽影視數:1
- 總瀏覽影視數:45091
回應
訪客留言 (未驗證)
2019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固定網址
懂得放下,才明白無執,明白無執依行入法,才能明瞭無為
懂得放下,才明白無執,明白無執依行入法,才能明瞭無為,深入無為才能了悟無我,了悟無我依法而修,才能證達無相,證達無相,才稍能穩當的把握當下,要穩穩當當的把握當下,唯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位。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