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Simplified) English

 
大量佛弟子恭聞羌佛法音,修學如來正法,而獲諸受用。
 
本站遵奉依行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為無上根本指南,並遵照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文告努力實行運作。
除三段金釦大聖德能作開示所說法義錯誤較少,四段金釦以上的巨聖德能作正確開示之外,本站所發布的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師、居士等的文章均不作為法義依據,最多只能作為知見行持參考之用,凡不符合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內容,皆屬邪說邊見錯誤之理,一概不可依從學習。
本站網站的型式、目錄的編排、圖文的呈現等一切資料與相關規劃,均為本站建置人員自我的意思,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或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等其他機構單位所指使派令。
本區大量轉載諸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祿東贊法王得大成就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祿東贊法王修學正法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大西拉仁波且大放虹光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侯欲善參觀極樂世界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西方佛國天窗開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趙玉勝往升中品中升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王程娥芬成就顯赫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劉惠秀坐化圓寂殊勝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籃秀櫻居士往升淨土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佛教正法中心-略談「叢林以無事為興盛」(閒道人)

略談「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欣逢中秋月圓之夜,遠離俗世塵囂,與眾同參道友齊聚美國洛城寶塔寺,禮敬三寶,相互致以佳節問候。於茶席間,眾人交流學佛受用,談禪論道,不勝法喜。

  在談話中,先以茶道為譬喻引申至佛教徒的日常修行,再從修行的諸多面向,談到當今世界雖然佛教弘傳普及,但許多寺院、道場充斥著世俗商業氣息,乃至多有以凡冒聖、以邪充正誤導眾生的混亂現象,大家實際所見到的是佛弟子們以南無羌佛為依止根本,在南無羌佛處學到大法、證成聖德,他處則難得見到實證成就聖量的佛法。進而探討寺廟應該秉持什麼樣的道風,才能使道場興旺昌盛?

 

  當時,有一位同學舉出唐代百丈懷海禪師所制訂的《叢林要則》第一條:「叢林以無事為興盛」,說佛寺叢林要興盛,最忌穿鑿、傳遞是非,若寺廟能止於人我是非自然能夠興盛。聽之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此條要則的意涵可不只如此!

  何謂叢林?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佛教寺院有兩種形式,僧團初期的住處稱為「阿蘭若」,意為僻靜處,指遠離人畜干擾的森林僻靜地,簡稱蘭若。住阿蘭若者,有獨自一人或數位僧人一同安止於森林的大樹下,或者選擇一處僻靜地結茅蓬共住;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又稱為「精舍」。另一種是「僧伽藍摩」,簡稱伽藍,又名「貧陀婆那」,指集合眾僧依於戒律和合共住修行的園林,即後來所謂的叢林。叢林又可分成子孫叢林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叢林的延續是由創寺住持所剃度的弟子來承襲住持位,代代世襲相傳;十方叢林則是依於叢林共制,推舉延請高僧大德前來主持,十方叢林的住持有一定的時間任期,以防範屬於十方僧伽物的寺權、寺產淪為私產家廟的弊病。

  《大智度論》卷三說:「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僧聚處,得名叢林。又《禪林寶訓音義》卷上說:「叢林,乃眾僧所止之處,行人棲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亂生曰叢,木不亂長曰林,言其內有規矩法度也。」由此可知,叢林常住大眾皆遵循佛陀制定的規矩法度和合共住,才能稱為叢林;若是行為不符律儀,我行我素,或為了個人的私利、名聲或權勢而勾心鬥角起紛爭,則不名為僧伽,更不是如法的叢林。

  什麼是佛陀所制定的規矩法度?規矩法度指的是出家僧眾必須持守的戒律與日常行、住、坐、卧的威儀細行。什麼是和合共住的原則?僧團和合共住的原則,指的是六和敬法。什麼是六和敬?「和」是指行持上與大眾和諧相處,「敬」是指內心常懷謙卑恭謹。和又有兩重意義:一、理和,即同證擇滅,指僧團共同的修行目標是以解脫智達證涅槃寂滅;二、事和,是指於身、口、意、戒、見、利等六個方面必須奉行和敬法的生活準則,這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以及利和同均。

  那又該如何理解「無事」呢?要知道人與人之間,或個人在團體之中,由於性格、語氣、習慣、見識、閱歷與修養深淺的不同,遇事總會有不同的見解看法,當雙方的意見相左時,難免會產生矛盾爭執。出家人在僧團之中,同樣會面對到種種的人、事、物外境,如何在面對外境時,放下我執,磨練行持,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堂功課。然而,有修行人對於這裡的「無事」卻產生錯誤的理解。無事,並不是斷滅見觀點的不理睬、不分別,也不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緘口不語抱著事不關己的鴕鳥心態。再說,在修行過程中,誰人無過,行人的身、口、意三業隨時隨處很容易犯錯,重要的是知錯即改,改而不犯,再犯再改,才是修行的正確態度。

  僧團在證擇滅及六和敬的原則共識下,遇到團體中有是非爭執或某人犯戒造罪時,不可互相包庇,必須依戒、依法持以正見相互規勸;而受到批評勸誡的一方,應當下迴光返照,真心懺悔,反省改正,改正之後要放下心中的自責罣礙,繼續前進。如果是我執叢生,不服教化勸導,強詞狡辯脫罪,甚至還互相嫉妒、瞋恨,彼此拉幫結派、勾心鬥角、互爭長短,這樣的行為根本就不是佛弟子,而是毫無羞恥心的醜惡眾生。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學佛》這部法寶中說法:「真正修行人,真正想把菩薩們的行為拿來作為自己行為的人,說做到就做到了,當下就做到,不需要費力,當下開始就是了,把自私心放下,真正要成為一個聖者呀,有什麼做不到的呢?可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什麼原因讓他做不到?他的無始無明的業力釀成他的貪慾、自私、狂傲、瞋恨、我執。我執一產生,面子產生;面子一產生,假話連篇產生;假話連篇一產生,黑業因種產生;黑業因種產生,惡相果報產生;惡相果報產生,輪迴轉動產生。明白了嗎?如果當我們真正明白這個法義以後,要做一個修行人,放下我執有什麼了不起?錯了就錯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種人就是好弟子。

  其實真修行,放下我執一點都不難,因此叢林僧團之中,若人人能依照南無羌佛所說法義,每時每刻付諸實踐修行,心中自然不會留下隔夜是非,僧團中人人心中無是非,才能真和合、才是真無事!但是,這仍屬於世俗無事,若要達到勝義無事,還要超凡入聖。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達摩大師血脈論》中正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證無所得,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若見性即是佛,但見佛並非證佛,若當證佛,於見佛深入於定,如如住佛,是自證佛耶,不見性即是眾生。」(粗字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更正和補充句。)

  有了真修行的堅實基礎,蕩其身心,除其蓋障,依法深入,修證擇滅,於擇滅境如如而住,不執住性,為勝義無事。由此可知,證到佛性,並如如住於佛性的解脫聖,才是真正的自在人,勝義的無事無作人。正如,台灣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在圓寂前所說的法語:「無來無去無代誌。」(無代誌是閩南語,意指無事。)唯證道者能究竟自在無事,無事依於有道,有道的叢林自然興盛,這才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的真髓!

閒道人

2019913

轉載自:佛教正法中心

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1613609259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

Filtered HTML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blockquo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Plain text

  • 不允許使用 HTML 標籤。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該問題用於測試您是否是正常使用者,並防止垃圾郵件自動提交。
  • 網站文章總數:6478  
  • 網站圖片總數:15456  
  • 網站影視總數:1226  
  • 網站檔案總數:1037  

  • 今日瀏覽人次:204  
  • 總瀏覽人次:1299957  
  • 今日瀏覽文章數:166  
  • 總瀏覽文章數:907192  
  • 今日瀏覽影視數:2  
  • 總瀏覽影視數:2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