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遐思,心有戚戚,我對自己許下諾言……(浪子悲歌)
春節遐思,心有戚戚,我對自己許下諾言……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生死,流浪……
人們總是懷著希望,面對未知的絕望,直到能夠微笑的失望。
煙花的熱烈轉瞬即逝,而擁抱徹骨的寒風,反而讓人踏實。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你能感覺到它在流逝,像流水滑過指尖,即使攥緊了拳頭,它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溜得無影無蹤。似乎只有在夢中,才能嗅到一絲殘存的餘味。
在春節的熱鬧中,大部分人並不孤單,卻不代表每個人都不孤獨。孤單是物理上的,孤獨卻是心理上的。
每逢節日,總有些許傷感造訪,我把自己流放到人群之外,眼神佇立在某個東西上,思想便開始了神遊,試圖在生活塊塊壘壘的陰影中,尋一道縫隙。
兒時的天真之歡,尚未走遠。轉眼間,卻已人至中年。
成年後的我素不喜過春節,大魚大肉、生猛海鮮成了人們打發節日的點綴品。在一樁樁人類所犯殘忍殺生的事實面前,在觥籌交錯間,空氣中飄灑著空虛的歡笑。
“春節”之於動物們,莫如叫“死劫”來得更合適,為那短暫的口腹之歡,有多少生靈慘遭毒手。
對於佛弟子來說,一席豐儉由人的素宴,親朋相安,淡淡的幸福感,即“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們總是在忙著追逐,追逐一種虛無縹緲的幸福。都以為日子長著呢,明天,明天就會成功;明天,明天再來學佛吧。
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墮落的種子已經種下,只能在輪回中繼續拖磨著。
世態多變幻,人生蜉蝣耳。
明天的太陽總會照常升起,可誰又能保證隨時無常不斃我命,明日我還能看到此景呢?
尚算是以期限自寬,以世壽論,人這一生,約三分之一為睡眠覆蓋,餘下三分之二,多半又為世事所累,真正能留給我們精進學佛的時間,少之又少。
恍惚間,鳥囀殘陽,人已滄桑!
許是年紀大了,一想到這裡,我就鼻子微酸,覺得似乎有一件事要做,心頭牽掛著。
因為,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未及正式道別,便倉促間畫上了句號。
若世事不測,余尚存安身立命之資些許,當分為三份,一份如法放生,一份供養正法寺廟,一份孝養父母。一氣不來之時,又有什麼是我的呢?這些代為保管的資財,理應全部用於正業。
若再有些放心不下的,便是身邊親友,本待細心修書數封留付,將平日裡積攢的些許勸慰的心思,以最真切的話語說出來。
行至筆端,卻忽覺心有戚戚,了然無味,統化作一言便是:望眾人慎勿放逸,懈怠正法,莫枉受這一世苦楚,無法出離,誠可哀憐!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中早已言明一切,苦口婆心諄諄教導歷歷在耳,何需我這粗俗鄙陋的三言兩語?
佛陀留下了這麼多的至高法寶——法音、佛經,我們還需要尋尋覓覓的,去哪裡混日子嗎?
《文心雕龍》尚言“是以論文必征於聖,窺聖必宗於經。”我今冒昧改用:“學佛必皈於聖,窺聖必宗於經。”直取佛意,難道不是一個佛弟子最大的幸福嗎?
蕭風冷雨中,我站在窗前,默送著殘冬。想到還有很多佛弟子,把世俗的我執、世俗的利益時時放在心頭,掛在口邊,我的心情也有些像那被淅淅瀝瀝雨水打著的樹葉。
疫情暴發以來,不時有各位師兄姐親人離世的消息傳來,難道這還不足以警醒我們嗎?
誠然,我們正在無常中慢慢老去。雖然無常,但我們可以把心安住在學佛修行的道上,努力精進,一直走才能走到我們想要的終點,讓餘生過得有意義,而非泯然眾人矣。
回首從前,年少無知許下的諾言,早已隨風而去,無法再憑契從歲月中兌現一分一毫。
沒說出口的話,留在了原地,人已一去千里。但起碼現在,我要對自己許下諾言——
我要從無常手裡爭出自己的成就,爭出自己的未來,不再唱著悲傷的歌兒流浪。而這一切,唯依正法,行在時時的當下。
撰稿:浪子悲歌
編輯:對白雲天
轉載自:人生新視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66561768030929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