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Simplified) English

 
大量佛弟子恭聞羌佛法音,修學如來正法,而獲諸受用。
 
本站遵奉依行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為無上根本指南,並遵照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的文告努力實行運作。
除三段金釦大聖德能作開示所說法義錯誤較少,四段金釦以上的巨聖德能作正確開示之外,本站所發布的法王、尊者、仁波且、法師、居士等的文章均不作為法義依據,最多只能作為知見行持參考之用,凡不符合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內容,皆屬邪說邊見錯誤之理,一概不可依從學習。
本站網站的型式、目錄的編排、圖文的呈現等一切資料與相關規劃,均為本站建置人員自我的意思,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或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等其他機構單位所指使派令。
本區大量轉載諸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聖僧寂後肉身大神變 開創佛史圓寂新篇章

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祿東贊法王得大成就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祿東贊法王修學正法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大西拉仁波且大放虹光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侯欲善參觀極樂世界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西方佛國天窗開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趙玉勝往升中品中升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王程娥芬成就顯赫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劉惠秀坐化圓寂殊勝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籃秀櫻居士往升淨土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修學正法得解脫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知足”果真可以“常樂”嗎?(常盛)

“知足”果真可以“常樂”嗎?

 
曾在一些朋友的家裡辦公室裡看到“知足常樂”的橫幅,聊天中或多或少會談及它。有的會介紹這幅字是何人所書,名氣如何,書法的風格,價值幾何等等;有的會深入談到他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也會鄭重或感慨萬千地宣稱其為生活準則或價值觀等等。
這個成語經常被引用,而理解卻千差萬別。眾多認知中,有深有淺,有偏有全,有甚者完全曲解這個成語的原意內涵。每每想到人們把一句曲解的名句奉若圭臬而依止,心中不免唏噓。
 
“知足常樂”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後逐步被引申為一個成語而廣泛採用。老子是借治國用兵之道闡述應止欲知足,免生罪、咎、禍而恒足。現在大多被理解為知道滿足就會永久快樂。
 
《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影響世界兩千多年,至今不衰。千人讀,會有千種解讀和受用。筆者自知沒有足夠的學識來評價經典,只想就時下許多人拿自己所理解的“知足常樂”作為至高準則,注解安於現狀、消極處世的態度,發表一下個人的淺見。
 
曾聽到過一個“漁夫和商人”的故事。說,一個商人忙裡偷閒到海邊度假,看到一個漁夫悠閒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倆人搭話,商人問漁夫:“今天天氣這麼好,無風無浪,你怎麼不出海打魚呢?”漁夫說:“我昨天出海了,賣魚的錢夠我這兩天的飯錢了,幹嘛今天要再去辛苦呢!”商人思索了片刻,對漁夫說:“你幹嘛不趁今天的好天氣出海多打點魚呢?多賣點錢可以換個大一點的網,可以打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然後換條大漁船,雇人幫你打魚,打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將來組建個船隊,自己不出海,讓別人替你打魚賺錢。那時你會有很多錢,就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漁夫楞了楞,然後慢條斯理地說:“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商人呆住了,無言以對。
 
一些人認為漁夫是對的,拿來消解因事業、生活的壓力產生的苦悶,心生退意,乃至消極面對一切,慨歎自己所忙所累為何來哉。如果自我勸誡不為無限物欲束縛的話,這故事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可如果把知足當成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怠惰處世的理由的話,未免太過消極了。
 
錯誤地理解知足常樂,置之於自己的三觀,是很多人心態消極卻又心安理得的重要原因。大道理作裝點,可服己服人。其實,那就是用自己理解的哲言作藉口,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怯懦、惰怠,以及對現實的恐懼。只是為了迎合自己的心理的需求,注解所思所行,自圓其說,自欺欺人罷了!正如漁夫,只知道昨天的收穫可以吃兩三天,不知道下次可能一無所獲,後天可能狂風暴雨,那時要餓肚子的。沉溺於眼前的快樂,得過且過,盲目樂觀,豈不知此樂轉瞬即逝,不可長久。商人則另走極端,對錢財無休止的追求,只會令貪欲無限增長,有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安心閒適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老子的本意不是消極的,是告訴我們應該“知足而足之”。即是為人行事的“度”,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做的要做足,不該做的要止步。應知道什麼是足,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實現它並付諸實踐,才是真“知足”。真“知足”,生真“樂”。
“知足常樂”含藏深意,值得深思。
 
“知”,是認知,所知。虔心向先賢聖哲學習是去認知。學習、分析、理解、參悟、斷定所獲,變成自己的,是所認知。然學海無涯,當以謙卑之心孜孜以求,精進積累,才可得圓滿的“知”。切莫讓所知成障礙,斷了“終知”之路。
 
“足”,一是足夠、終極、究竟;二是滿足,以所知所獲之“足”生意滿,生欣喜。身在山腳下,即便輾轉來回,看遍溪石草木,也不能說自己已看盡風光;只有淩絕頂而覽眾山小之時,另見山外之山,溪外大河之際,才可以說盡覽美景;另外,必須知道,我所見始終有限,而景色無盡,此時方可稱“足”。那麼,人生究竟的境界是什麼呢?是無我、涅槃、無礙境!是融于世事而超於世事的解脫。像蓮花,生於淤泥長於淤泥卻不為淤泥污染;是經過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超然境界。依然生活于世間,依然要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但無論順逆,無一不坦然應對,不生貪妄計執。如青山不動,任風雲來去。
 
“常”,恒久。有人說是經常,不能苟同。經常只能說是次數多,而不是持續、長久。十年算“常”嗎?不算;一生算“常”嗎?眾多人認為持續一生就是“常”。他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一生就是“常”。這是不識輪回真相的結果。輪回未現顯,自己未親證,便以所知度未知,將自己的未知當成不存在,斷然否定,又不信聖言,所以只看這一生,不知道脫離輪回之外的常境。是“知”上的問題,也是不識真正的“足境”所致。然而,不生不滅,才是真的“常”。
 
“樂”,快樂。快樂是個人的覺受。是欲望得以滿足後的內心喜樂。世間的快樂短暫而難以捉摸,往往伴之以滿足後的失落與渴求再次的煎熬。豈不知更有那無煩惱,無痛苦,持續長久的“大樂境”?即便初禪之喜樂覺受也不是世間所有快樂可比的。
 
把知足常樂當成不為貪欲所牽制,滿足所得而快樂,不落於消極怠惰,已經是有益身心的知見了。如能知道、接受真正的“足”境,以“足”境為目的地,並踐行追求,不於逆境而退初心,不于小進步而駐足,堅定前行,終將獲得那身於“足”境中的恒久無憂的快樂。
 
這,是真正的知足常樂。
 
/常盛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

Filtered HTML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可使用的 HTML 標籤:<a> <em> <strong> <cite> <blockquote> <code> <ul> <ol> <li> <dl> <dt> <dd> <img> <span>
  • 自動斷行和分段。

Plain text

  • 不允許使用 HTML 標籤。
  • 自動將網址與電子郵件地址轉變為連結。
  • 自動斷行和分段。
CAPTCHA
該問題用於測試您是否是正常使用者,並防止垃圾郵件自動提交。
  • 網站文章總數:6478  
  • 網站圖片總數:15459  
  • 網站影視總數:1227  
  • 網站檔案總數:1037  

  • 今日瀏覽人次:393  
  • 總瀏覽人次:1302958  
  • 今日瀏覽文章數:296  
  • 總瀏覽文章數:909610  
  • 今日瀏覽影視數:14  
  • 總瀏覽影視數:2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