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學忍辱,止息我執嗔心
黑人Brian Banks在橄欖球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就是校隊成員,到了16歲,已經有很多教練認為Banks將來有希望進入職業聯賽,甚至可能成為球星……為此也吸引了眾多“迷妹”。
然而,就在Banks憧憬著職業橄欖球員的美好前景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麻煩找上了他。
2002年7月8日,時年17歲,正在讀高中的Banks在學校走廊與一個名叫Wanetta Gibson的低年級女生撞了個正著,當時那女生才15歲,是Banks的眾多迷妹之一,對Banks一直頗有好感……兩人對視了許久,越靠越近,忍不住擁抱了對方……然後他們又到同學們公認的幽會地點,親熱一番後,Banks因為還有別的事,便告別了Gibson,約好以後再見面。
然而到了晚上,一群員警卻突然走進了Banks的住處:“Brian Banks,你因涉嫌綁架和強姦未成年少女,依法逮捕你……”原來,“迷妹”Gibson竟然報警說Banks強姦了自己!無論Banks如何申辯,卻沒有無人相信……這名無辜的少年就這樣被誣告後,不得不接受冤屈入獄,被判刑六年……
2007年,服刑5年的Banks提前出獄,搬回去和母親住。
2011年的一天, Banks查看他的臉書,突然有一個好友請求跳了出來……Banks定睛一看,頓時驚得說不出話來:是Gibson,那個誣告他強姦的女孩!Banks很快通過了好友請求, Gibson隨即說:“當年我不夠成熟,現在已經成熟多了,我很想跟你見面。”
在私人偵探陪同下Banks成功拿到了他想要的東西:Gibson親口說出他無罪的錄影!
2012年5月24日,當初判決Banks入獄6年的法官,在受理上訴材料之後,花了不到一分鐘便解除了對Banks的有罪判決……
10年的冤屈和磨難,Banks最終獲得他夢寐以求的清白和自由,卻主動放棄了復仇。一切,正如Banks接受採訪時的感言:“如果你還在想,要原諒誰,還是不原諒誰,那說明你依然在糾纏這件事,我不想被過去的痛苦羈絆,過去就讓它過去,它已經發生了,誰也改變不了,明天的一切才是未知的。”
Banks的受冤經歷值得我們深思。可以從因果的道理去理解,今天別人會對我有無理的舉動,都是自己過去結惡緣所致,所以緣熟果報現前,正好消除宿業,我們應感到歡喜,感激對方,哪裡可以對他生起嗔恚呢?嗔恨別人甚而蓄意想去報復的人,首先自己就先陷入想要報復的熱惱不安中,他會整日心煩氣躁,心神不寧,別人還未受到影響,他自己就已經先傷害到自己了。所以嗔恨不但會傷害到別人,更會給自己今生帶來非常大的痛苦。而且,起嗔恚心來傷害別人,造了惡業,又會感召來世的苦果。
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個人的心中有嗔恨,絕對不會有快樂的生活。話說回來,假使忿怒發脾氣可以解決問題,那麼發一發脾氣還說得過,如果發了脾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這樣發脾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發脾氣只是對人對己有損而無益。
古聖先賢是這樣教導我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個法,該是什麼?”孔子便傳授一個“恕”字,告訴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此推己及人,在佛教中也推崇備至,如《入行論》云:“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所以,自己不願接受的痛苦,千萬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因為別人也照樣不願意。
佛教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
鬼子母有一千個兒子,她最疼愛小兒子。鬼子母愛吃小孩肉,常到人間抓小孩,活生生地當食物吃。人們受不了這種痛苦,紛紛向佛陀求教。佛陀於是通過神變,將鬼子母的小兒子捉來,扣在自己的缽裡。
鬼子母回來發現小兒子失蹤了,特別著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處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沒有找到。後來,她聽說佛陀無所不知,就到佛陀那裡去哭訴。佛陀說:“你有一千個兒子,才丟了一個就這樣難過。別的百姓只有兩三個孩子,甚至是獨生子,卻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聽到這番話,鬼子母當下醒悟,在佛陀面前懺悔道:“我錯了,只要能讓我找到小兒子,我再也不吃別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兒子從缽裡放出來,還給了她。
這種換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眾生避苦求樂之心皆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希望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佛陀曾經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嗔不報嗔」:就像宴會時請客,如果客人不吃的食物,那食物還得歸還給主人,主人還得處理那些食物。所以當別人辱駡我時,如果我不接受,不受其影響,那麼此罵還是歸還罵的人。通常罵人就是想要看到對方因自己的辱駡而不愉快,如果對方無動於衷,沒有出現自己預期的不愉快,那麼不愉快的恐怕就要變成自己了。
千萬記住!我們每一天都要快快樂樂過日子,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應當擾亂到歡喜的心情,因為悶悶不樂,不但無濟於事,而且會使人退失善行。
想想看:如果事情還有補救的辦法,那麼何必對災禍或逆境生氣苦惱呢?如果已經沒有挽救的機會,那麼縱然你生氣嗔恨又有什麼利益呢?
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都應善學忍辱,止息嗔心,消除主宰欲望的我執。
文/在路上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一切法義以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為依歸。
回應
訪客留言 (未驗證)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固定網址
由此可知學佛的珍貴在哪
由此可知學佛的珍貴在哪?學佛原來首先是教導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正確的人,如何去分別自身淫慾和所有身口意三業的正與邪,學懂了分別正邪,就不會在貪嗔癡中栽跟頭。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