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除嗔心,一切徒勞
不除嗔心,一切徒勞
貪瞋癡是修行人的三大阻障品,不除此三阻障,修行無有成就的可能性,故修行人欲出離生死輪回,必離此三障礙,方能三業清淨,無複垢障,直達彼岸。
於此三阻障品中,瞋心乃是安忍的大敵。所以要調伏身心,修習安忍祥和,須得對症下藥,調治此瞋心,才有所成。
謂安忍者,簡而言之,可稱之為忍辱,又具安祥之態,於一切之境皆能不為所動,不為所惑而生瞋恨;修行人若不能具之安忍,則所為惡業必繁如牛毛,無可清寂。
正所謂行拂亂其所為,撓其修行,所以修持安忍勢在必行。但為何說不調治瞋心修安忍為徒勞呢?
瞋心,是指對他人或其它眾生產生的怨恨、惱怒的執著心理,更由此心極易生起種種打擊報復、厭惡憎恨的想法語言和行動。
因此,一當此心產生的時候,意業,口業及身業的不淨業的因即時種下,將所積累的善業報果全部都一抵而光,那麼欲達成就而修持的此際安忍便毫無意義和價值了。這也是許多修行人辛苦修持而得不到受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修行人做佛事很有積極性,也非常虔誠,也是時時想記住佛菩薩的教化行持忍辱,十分精進,爭取成就,因此大多時候是能夠如法修行的。但是在某一時刻,潛伏的惡習滋長蔓延,就會令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瞋恨之心瞬間覆蓋善行道境,曾幾經努力修持的安忍霎那消失得無影無蹤,垢障又多有生之,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遺憾。
這樣的修行人有很多,他們對待佛法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對待諸佛菩薩和上師很恭敬,是真正想修行,而不是來佛門附庸風雅的;話雖如此,彼等還是忍不住會違背所修持的法理。
頗類似于世間上人所說的:明知不可為,卻還強為之。這在修持安忍上表現得十分明顯。
若是在習定之時,於境界中得見了忍辱之功德,行者必會下來立即修習忍辱。那時往往見人是和顏悅色,親切無比,把眾生當作佛陀般去愛護,因為境界中的一切還保留在其意念裡;過不多久,一當這些正念殘存無多時,他們就會不耐煩,開始燥動不安起來,瞋心就油然而生:
自然先前他人的可愛之處馬上就變成了無數可惡的缺點,就連面目都似乎有點可憎了,越發看不順眼;
原來由於要修習忍辱,故尚可以勉強忍住他人不可愛的地方,更是越見醜陋不堪;
此時,別說是修習忍辱,就連一般生活中最起碼的寬容都無法做到了!由瞋心驅使的偏見兇狠、惡毒、不滿、中傷的話語以及骯髒卑下的舉動都會猶如火山噴發一般,早已於胸膛沸騰翻轉、一再壓抑而蓄積已久,只差沖爆血管,迸將出來;
此時再經無明業障習氣的挑撥慫恿,關閉陋業的安忍大門終於被撞開,瞋恨的熔漿如同泄閘的洪水千鈞奔騰,其勢磅礴洶湧,噴薄而出,一瀉千里,覆蓋在安忍的功德累積而成的雪山上,將功德山頃刻之間一舉溶化,夷為平地!刹那間,所修持的安忍的功德灰飛煙滅,無複存焉!
瞋心之怖由是可見也!它輕而易舉就將安忍的修持全部粉碎,化為烏有,同時也將無數的苦心修行人一個個改變成為不得成就的苗而不秀者。這就需要舉凡行人若言修習安忍,必須遠遠遁離嗔心,否則就會功虧一簣。
同時,修習安忍非一時片刻就可以達成的,它不但需要身體力行付出艱辛,更需要不斷地審察自己,激勵自己,從心性上徹悟,而不僅僅是依從諸佛菩薩的教法去做的問題,行人須化被動為主動,把它當作是自己的第一必需行持,知道它是自己成就的依怙,是證得殊勝證境的保證。
正如佛陀所說:佛說無為最,忍辱第一道。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因此,修行人不除瞋心,修習安忍為徒勞也!
轉載自:吉祥地樂土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zpbn6lsYYTTju6sWJWxLrg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