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道
有三個愁容滿面的信徒,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無德禪師:“你們先說說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
甲信徒道:“因為我不願意死,所以我活著。”
乙信徒道:“因為我想在老年時,兒孫滿堂,會比今天好,所以我活著。”
丙信徒道:“因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撫養。我不能死,所以我活著。”
無德禪師:“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為你們活著,只是由於恐懼死亡、由於等待年老,卻不是由於理想、由於責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責任,就不可能活得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都是如此:在他人不贊同或者駁斥了自我的觀點,不是附和或順著自己的時候,我們注意的焦點根本不是對方的語氣柔不柔和,觀點對不對,而是直覺地就因對方與自己的觀點相悖而反感,更有甚者會覺得你是誰呀?你算老幾?憑什麼你總是說別人?可以說在這樣的思維下,別人的質直語無論態度語氣如何在自我的心中都成了令人厭煩的存在,甚至認為充滿了惡意......
信正乃萬法成功之基,世人生成之道,具信方能實之于業,具信之行終得其成,其成之就生機于內也。
在社會上所有做一切事情,要成就一切業績,都必須首先要具備信心、信念、信仰,這是最基礎的條件,具備此條件以後,才能去實施,所以具信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同時,具信要信正,如果信心不正,聽信旁言,最後也得失敗。信正就是要斷理準確,確定自己崇信的是否屬於真理,並且鑒於這種道理而具備信心去爭取獲得,那麼,正如哲言中所云,具信方能實之於業,付諸於具體行動、去爭取事業的成功。具信的行為,按照選定的目標前進,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步,最後終能取得信正之中的目的。所以,一切事業的成就都是在於要具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就根本談不上要去做事業,因此具信是基礎,所以其成就才會生機於信正之內。
早年生活
悉達多太子降生七日後,相傳天龍八部都來讚歎悉達多太子,被稱為「佛顯日」,但是此時摩耶夫人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譯為「大愛道·瞿曇彌」)撫養成人,有說只稱「乳母」撫養未具姓名。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
悉達多太子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祂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佛本行集經》等記載祂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祂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祂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
有個附佛外道,不明不白什麽是三皈依、四皈依,什麽是瑜伽,所以就盲目亂解釋一通,然後說:“…依止上師才等於依止法,因爲證道上師証得且宣説的法才是圓滿的法,才可以解脫輪回。以這樣的標準,其實連藏密也是依人不是依法…”簡單問一句,如果可以依證道的上師就等於依法,那爲什麽佛陀還要說:“依法不依人“?
學佛前的我簡直就是一個怨婦,稍微有點坎坷就怨天尤人,不是嫌愛人對我不好,就是埋怨工作不順。直到愛人合夥開洗衣廠破產、借錢炒外幣被騙,我徹底崩潰了!不但我們辛辛苦苦掙的錢都付之東流,還欠了外債,覺得老天對我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找了一個這麼愛折騰的老公?不僅如此,我幹啥他都看不上,說話還總是一副說教的口吻,咄咄逼人。我想他有什麼資格這樣對我?讓我天天提心吊膽得過日子,我還沒責怪他呢,他倒說起我來了,真是想不通……後來因緣成熟,我非常幸運遇到了如來正法,從此我和我的家庭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改變......
這部劇生動地展示了——利慾薰心、違犯法律的人,終被欲望反噬,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給人們提了醒: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控制,任由自己的欲望擴張、膨脹,只會變為欲望的奴隸,成為一個毫無底線的人,最終以悲劇收場......
有錢本身沒有錯,關鍵是人們能不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德!有的人有錢,卻無底線、無敬畏之心的任性,這種任性違背了人性之善,錯了因果,最終只會吞下苦果,為自己的人生“買單”。相反部分有錢人,他們......
群裡沒收到豆腐的人紛紛都冒出來了,有的甚至開始在群裡罵髒話,說到底是誰這麼不要臉啊,別人的東西也敢拿。有的說,這人太自私了,不是自己的怎麼也拿呢?有的說,要不查查監控吧。也有的說,那人是不是窮得吃不起飯了,偷著把別人的豆腐拿回家......要是換做學佛以前遇見這樣的情況,我肯定也會很生氣,但是那天我很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