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背著“瘋娘”上學的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流星雨)
當年背著“瘋娘”上學的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
生活的苦難,許多人只在書本上、電視中見過,而他實實在在經歷過。
4歲,正是虎頭虎腦的年紀,絕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可他4歲喪父,母親精神失常。而後,哥哥姐姐不堪忍受窘迫的生活,相繼離家。
10歲,大多數孩子還處在調皮搗蛋的時期。他卻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與“瘋娘”相依為命。
他,就是劉秀祥。一個經歷種種磨難,仍然砥礪前行的勇者。
劉秀祥,1988年出生於貴州望謨縣的小山村,2008年背著母親上大學,2012年畢業後,他放棄優厚的待遇,回家鄉當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他曾獲得感動臨沂年度新聞人物、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五四青年獎章、貴州省十大傑出青年、貴州省勞動模範、省級德育講師、高考教學品質特殊貢獻獎等多項榮譽,還曾兩次入選“中國好人榜”。2018年,他被評為“中國好教師”。2020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最美教師”的榮譽稱號。2022年,他又多了一層耀眼的光環——二十大代表。
榮耀與掌聲過後,我們來看看這些光環的背後,他是如何負重前行的。
劉秀祥的童年充滿了坎坷,別人在玩耍,他在打零工、撿廢品,有時還冒險跟大人去陡峭的山上挖藥材賣錢。他和母親靠這些收入勉強果腹。
儘管生活艱苦,但刻苦努力的他,仍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上縣城最好的中學。
接踵而來的是學費怎麼解決,還有母親如何照料?從家裡到縣中學要好幾個小時,每天來回時間肯定不夠。
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帶著母親去縣裡上學。由於沒錢租房子,他就在山上搭了個簡易的窩棚。
白天上學,晚上他就出門撿廢品,一周賺20多元,那是他和母親的全部花銷。
到了高中,開銷更多,離家更遠,他們連山棚也住不成了。
劉秀祥利用假期在工地幹苦力攢下錢,租了一個豬圈,和母親住了進去。幾張破舊的塑膠布一包,就是他們的新家。
豬圈夏天漏雨,冬天漏風,但劉秀祥從不覺得苦。因為從小苦慣了,很少嘗到甜。因為他在走上坡路,求學就是充滿了希望的路。
但他也有感到崩潰、無力的時候。他高考落榜後,沒人幫助,沒人開導,沒人安慰。
但是,當他翻開日記本時,被自己曾寫下的一句話點醒:當你抱怨你沒有鞋穿時,你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不能消沉,更不能認命。因為母親需要他,他必須堅強,他要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重新振作的他認識到——改變自己的人生,唯一的途徑依然只有讀書。
積澱一年後,2008年,劉秀祥順利考上了大學。他再次背起母親,踏進了校園。
劉秀祥一進大學,就成了名人。他背著母親報到的照片被人拍下,一篇《貴州孝子千里背母臨沂求學》的報導橫空出世,瞬間讓人潸然淚下。
無數人被他的經歷打動,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可劉秀祥一一謝絕了。
他說:“一個人活著,不應該讓人感到同情、可憐,而應該是活著讓人可親、可佩、可敬。”
他習慣了依靠自己,還盡心盡力幫助著他人。從初中開始,他就默默資助三名貧困學生,其中兩人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考取了大學。
大學畢業那年,有企業給他開出了55萬元的年薪。他拒絕了。
他惦記那片貧瘠的故土,在他曾經絕地求生的山村,還有許多和他一樣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只有成為一名教師,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孩子們。
“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這句話飽含著利他之心!
他發起了“助學走鄉村行動”,騎著摩托車,將自己的故事錄入小喇叭,走村串寨勸學。
近十年時間,他騎壞了八輛車。家長不同意,他就耐心地一家一戶地勸。有的學生沒錢,他就自掏腰包付學費。為此,他掏空了自己為數不多的積蓄。
以前,有很多企業想花大價錢請他去做勵志講座。不願“賣慘”的劉秀祥都拒絕了。後來,他終於點頭,前提是:“你必須要資助我兩個學生。”
2020年,劉秀祥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工作內容包括勵志演講、教師培訓、學生德育教育和貧困學生資助。目前,劉秀祥工作室累計牽線對接資助學生4000多人,資助資金超過1000萬元。
改變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發光。不僅點亮自己,還照亮別人!
面對“苦海中泡大”的劉秀祥,誰還有理由抱怨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
誰還有理由說自己不成功,是因為條件差?
誰還有理由說等我條件好了再去幫助他人?
誰還會在學習上放任自流,給自己的懈怠找理由?
……
正如劉秀祥所說:“上一刻是黑暗,下一秒就是光明。”只要心嚮往之,精心耕耘,足夠努力,就能迎來柳暗花明之機。
他在用自立自強、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告訴我們:風雨之後有彩虹,逆境之中有成長!
他像立根于岩石中的青松,用積極向上的頑強事蹟,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勵志之歌。這首歌就叫《笑對生活》!
撰稿:流星雨
編輯:悅色
轉載自:人生新視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29598260003081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