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萬惡淫為首,邪淫,這不光是為學佛人的戒律,只要有點道德素養的人都知道要遵守的,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減少犯罪。像我這位朋友一樣,不分是非曲直、盲目崇尚邪惡縱欲的人真是愚癡可憐!現在還有人因為生活壓力大,不想承擔責任,不選擇結婚,而是跟這個好幾天再跟那個好幾天,像脫衣服一樣,換了一個又一個,隨便的很......
“是呀,很多人一聽學佛就馬上聯想到“吃素”,彷彿不吃素就不能學佛,或者學佛必須吃素。如此誤傳讓很多暫時不能吃素的人,不敢學佛。當然能吃素最好,但暫時不具備吃素條件時,吃“三淨肉”照樣可以學佛的。”我回答。娟子插話說......
“請大家不要吝嗇自己的善良,這個溫暖的世界需要我們每個人添磚加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平凡的日子裡,找到人性最初的美好。”最近,賈永婷的這段真誠感言感動了無數網友,登上各大平臺熱搜,這段話的背後更是有著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插隊,代排隊,都是小事,微乎其微,但不經意間,就觸動了他人的利益,引起了爭端。常言道:“包穀總彎腰,智者總溫和。”修行就藏在細節裡,生活處處是道場,事事是考驗啊。如果小事我們還做不好,那還談什麼解決生死大事呢?
前幾天,我見到一個初學佛的師姐,她告訴我:她對於身邊好些佛弟子很失望,並且說她不太想學佛了。她的話讓我很吃驚,我一時有點懵了,我說:“師姐你怎麼這麼說呢?學佛修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善根的人才能有緣學到如來正法,你怎麼能感覺失望呢?”她就跟我說......
風雨人生,不會事事如意;紛擾世界,不會處處悅心。但善心不能丟,壞心不能有,做好自己。在踐行善良的路上,我們有時需要放棄某些自身的利益,需要自己物質或精神上的某些付出,需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奉獻,而這些都正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昇華......
反觀一下自己,他人給我提出修改意見,我不僅不知道感恩,內心還感覺修改很麻煩,這其實就給自己的修行之路設下了前進的障礙,真是不應該啊!做一次視頻就反照出我那麼多的不足,實在值得我深思啊!佛陀教導我們......
日常中經常聽到有人說別人如何不是,而自己又是如何的正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或是處處遭受委屈。這樣的場景經常耳聞目睹。他們真的是因為“自古聖賢皆寂寞”嗎?曾有人問蘇格拉底:“您是最有學問的人了,那您能告訴我天地之間的高度嗎?”蘇格拉底回答說:“三尺。”
為什麼有人看似付出一分的努力卻得到了十分的收穫?為什麼有人看似做事輕輕鬆鬆很容易成功,而有人卻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為什麼有人生活一帆風順而有人卻舉步維艱?你有過這樣的疑惑嗎?
其實很多人並沒真正注意過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究竟是在求福,還是在折福?比如,當看到別人升職的時候,特別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我們是在感受別人的喜悅,在為他們祝福?還是嫉妒不平,或嗤之以鼻、看不起他呢?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時,是會生氣地倒掉,或埋怨飯做得不好呢?還是會時時去感恩種田人的辛苦,賣菜人的辛勞,或是做飯人的用心呢?
通過總結養護向日葵的經驗,我不由得聯想到了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又應該怎樣才能讓自己像花朵吸收水分保持新鮮一樣,在菩提道上福慧增長、成就解脫而避免損減墮落呢?怎麼樣才能“剪去”我們不符合佛陀教戒的“腐朽根莖”,時時保持修行之花、菩提之花盛放如初呢?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學佛修行的更大受用呢?
在初學佛時,有不少人容易產生一種悲天憫人的“救世主情結”。彷彿站在極高之處,俯瞰眾生。每當此時,自己卻沒有察覺到自身的習氣毛病沉重,妄念雜想紛飛,貢高我慢漸顯!
某寺廟,藏有一串佛陀用過的念珠。念珠的供奉之處只有老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這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頭。首座和尚大為不解,忍不住問:“師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覺,為何您不打他,卻來打我?”方丈不由分說,又是一大板子......
帕母在《入法門論》中告訴我們,修行學佛的人,需要依於慎覺!怎麽依於慎覺?蓮花生大師說:「凡有所作爲皆與法相應,莫作離於福智之行。」意思是不要做不合教戒之事,這樣就能穿好自慎的盔甲了!
作為佛弟子,我們則應該時時保持正念,依戒而行。通過不圓滿的現象修煉自己,時時迴光返照,修正自己不正的言行、不好的念頭,進而感受到內心的喜悅和清淨。人生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身對一切不如意的免疫力......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由得想到我們很多學佛人包括我自己。我們可能一直都感覺自己很虔誠地信奉修學佛法,卻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找不到原因。看到這個故事或許我們會得到啟發......
當今社會有個普遍現象,一些學佛修行好些年的人,經書看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也懂一些,跟他人分享時說得頭頭是道,口若懸河,但往往說得容易做到難,有時明知自己某些習慣行為不好,但也總是難改過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知行合一呢?
皈依佛門幾年,聞受了不少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和經書,應該說對修行的重要性有所體會,但對生活中的具體行持,特別是一些細節的行持往往沒有引起重視。直到有一天我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得到了一位老闆娘真誠的誇讚,我才體會到修行中的細節有多重要......
有一位修行人,習慣每天在大樹下誦經、持咒、打坐、修法。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沉,就起身到林間散步,偶然走到一個蓮花池畔,看到蓮花正在盛開,迎風搖曳,十分美麗。他心裡升起一個念頭:這麼美的蓮花,摘一朵放在身旁,待會就能聞到沁人心脾的芬芳香氣,我精神一定會好很多呀!於是,他彎下身,在池邊摘了一朵。可正當他要離開的時候,一個低沉而巨大的聲音傳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戒律是修行人的護身盔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哪怕是生命受到威脅時,也應嚴守戒律......
人的煩惱來自于每時每刻的想法,要知道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妄動的心是你我日常痛苦迴圈的根源。其實我們所求並不多,不過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萬般欲念真的是傷神勞心。學會守住心,才是做人最頂級的能力......
以上種種問題,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聞或者經歷過的。對在家修行的人來說,這些都是要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如何去踐行佛陀教戒,是我們修行中很重要的一課。其實當我們基於正知正見,如理如法地去行持時,都會獲得別人尊重的。由於萬法皆無常,我們世俗的所謂歡愉都是短暫的,如果因為短暫的歡愉而為自己種下不淨業,這完全是得不償失......
真正下決心要改正自己的過患後,我由原本懶惰成性缺少自律的狀態,逐步變得精進起來了。戒掉了小說癮,法音幾乎也每天聞,功課也努力了,更重要的我察見了很多以前從沒留意過的行為細節和一些起心動念的過患。記得有一次晚上......
凡是誇讚自己如何對如何好,如何了不起的人,實際上這類人已經有很大的錯處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落入錯境並且知道也不承認。
把忍辱掛在嘴邊,並不是真正在修忍辱。真正的忍辱不是單純表面的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是內心真實的修持功夫!阿底峽尊者就是一個修忍辱的典範......
我曾經在一個寺廟裡,看見一位出家人在給善信們做完皈依後,有信眾就問出家人:“皈依後要守五戒,五戒裡面有不殺生這條戒律,我們若在逢年過節或是遇到家人過生日,家人要殺生怎麼辦呢?”這位出家人竟信口回答說......
我們凡夫俗子平時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念頭,好的壞的一個接一個。那麼,產生了對眾生不利的念頭而沒有付諸行動會造業嗎?會有因果業報嗎?幾年前,我的鄰居養了一頭牛,拴在我家的房後......
“菩提心”三個字,在佛書中經常看到,在某些“講座”中也經常聽到,差不多每個學佛的人都知道要發菩提心。那麼,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要如何去落實?對於這些問題很多佛弟子並沒有認真思考......
很多時候,有些人特別是在某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人,總會以為自己不得了。而事實上,換一個角度去看自己,我們與別人其實差不了多少,或許只是善因成熟的早一點罷了。所以,無論取得什麼成績,我們都沒有理由驕傲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