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我當馬上施救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近幾日,臺灣導演鈕承澤性侵案落下帷幕,時隔三年終於以其被判入獄四年而畫上句號。無論你傷害了誰,從長遠來講都是在傷害你自己。或許當時並未察覺,內心也不以為然,但實際上終究會繞回來......
我正起勁地滔滔不絕地說著,忽然看到母親訥訥的表情,我猛然怔住了,當代住世佛陀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FurFur往生說法回向,預言可證》中一段法語在我耳邊響起:“可有些修行人我執纏身,把自我情緒放在第一,聽不得這個,見不得那個,這種行為是不能成就解脫的……”
李雲迪熱心慈善事業,公眾形象一向良好,才華橫溢,風度翩翩。他本應是公眾體現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的時代偶像,卻一失足成千古恨,反而給社會帶來極其惡劣的不良影響,無不讓人感歎唏噓。那我們又該如何做人,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良的、有道德的人呢?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抱著與這位朋友同樣的觀點“學佛守戒很麻煩,很受約束,不自由……”等等。那麼,佛教戒律是在約束我們還是在保護我們呢?
“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可見無論的世間法,還是出世法,修忍辱是多麼的重要!前不久,我看到這樣一個公案故事。夢窗國師是日本明代著名禪宗高僧,國師修忍辱的故事廣為流傳。有一次......
哪知道當自己落入人我是非和煩惱嗔恨中時,哪裡還在修行啊!佛陀的說法聞了就聞了,似乎佛陀說的佛弟子種種不如法都是在說別人的,與我沒有任何關係,我已經很不錯了,就是偶爾有一句觸動我的心靈,覺得這個問題我確實也存在,但是出了佛堂立即就忘了。經書也在恭讀,書中完美的法義會時時震撼我的心靈,有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合掌表示讚歎,看上去似乎也很虔誠,但放下佛書,又回到了是非的漩渦之中......
古人告誡我們“滿則損,謙受益”。即便無上正等正覺的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也是處處告誡修行人要謙虛謹慎,不可自傲、驕狂、自以為是,更是為世人做表率,處處稱自己是“慚愧者”“眾生的服務員”......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因對公司或組織做出貢獻而常常目中無人,高高在上,認為老子天下第一。這些人有的雖是行業精英,聰慧過人,但最終都是曇花一現,難成大業。為什麼?
我開始反思自己:我在學佛修行,我真的在學佛修行嗎?為什麼我在孩子面前會這樣子呢?當我和成年人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我是修行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他人起煩惱。可是,為什麼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失去這種警覺心,讓自己如此的放縱,甚至忘了自己在修行呢?原來是......
簡單的說: 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講話,都是如一的,都符合佛陀教誡、標準的說法的,也就是在修行上,只要是正法,我們身口意符合標準了,我們實際地不折不扣去做了,這就叫做修徹底......
或許有人怕無常,但我說無常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果。無常是定律「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每個眾生終究是會無常掉的,所以要趁無常未到時做好準備。要用真誠心和純淨心對待偉大的佛法,用最虔誠的心依教奉行、嚴持戒律、誠誠懇懇地修正行為,認真修法做功課。以大悲無私利眾,然後慢慢地累積福慧資糧,其他的就交給佛菩薩......
生活中,有些人會忽略別人的感受,自作主張地干涉別人的私事,常常造成用看似關心的方式戳到別人的痛點和軟肋。不僅沒有讓人感到溫暖,反而給人帶去了難堪和傷害。還有一種人......
多年學佛修行的經歷下,我深刻領悟到「心念」的重要與影響力,要先由自己的「心念」下手,時常迴光返照自己遇事時、遇困境時,我們當下所起的每一個心念究竟是什麼?當我們無法迴光返照自己的心念,我們就會跟著舊有的習慣走,該抱怨的不放過、該仇恨的不放下、該知足感恩的看不見……
寫了這麼多,真的是把內心的想法真真實實的寫出來,但是自己行為上需要改正的錯誤實在是太多了。每天一觀照自己的行為,除了白白浪費的光陰,還造下許多罪業。希望自己能好好修行,仰不愧於 諸佛菩薩,俯不愧於六道親人。我想我們就盡力去做,只要我們是真心的想利益眾生,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幫上忙。以上這幾年來學佛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算起來,我學佛有一些年頭了,曾一度自認為學了很多佛理,修行也很虔誠,時常和佛友們探討空性理論,覺得自己認知、見解還很不錯。直到有一次在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時,佛陀說“不要數他人珍寶”,這句話驚醒了我。我突然理解到,一直以來喜歡跟他人分享什麼空性啊,般若啊,不僅是在“數他人珍寶”,而且是落入“認空諦說理,離實修行持”的邪惡知見而不知,甚至是誤人慧命,自背罪業......
綺帆今天要分享一則心靈故事,關於自他輕重菩提心的德行:我與眾生均苦時,應先願他人解脫苦,我與眾生均樂時,應先願他人多我樂。住在南非東倫敦一個偏遠小鎮的喬治,開車經過了一條僻靜又崎嶇的山路,他趕著回家載可能早產而肚子痛得要命的妻子海倫去醫院......
世事紛雜,身處其中,我們隨時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考驗,大到人生之生死抉擇,小到日常之瑣屑小事。面對這些考驗,若我們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和準繩,可能會把自己帶入了“坑”中;若出於善良本身,從相對高的道德觀出發,事情也沒我們想像中的糟糕,也許會峰迴路轉。事情本身難辦與否,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角度,以及科學處理問題的方式......
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有人把佛法當世間法來實行,我執滿身,我是某某團隊的負責人,我是仁波切,必須我說的算,都不許越級行事,如有什麼任務,不經我的同意就不行,否則一旦做了,“小鞋”伺候。甚至還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不許他人違背,更甚者阻礙他人行持,自己行為已走入邪行,而面對別人的善意相勸,嗔心頓起,踢出團隊,拉黑名單……此愚癡的做法讓黑業牢牢的套在了自己的身上,迴光返照一下,“六賊”不除,何時了脫?!
我的外太祖母盧陳足老太太,在去年往生時高齡106歲,外太祖母深深地影響了我,我從慈祥和藹的太祖母一言一行中,看到了什麼叫修行人,因為敬佩她的緣故,我成了她後代第一個願意去學佛的子孫。在我還沒有得遇偉大無私的佛陀——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之前,我身邊所遇見的修行人,只有外太祖母是真修行,她在我心目中是一個真正的行者......
在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親說最高頂聖佛法《極聖解脫大手印》中,我第一次看到「遷意修」這個名詞,約略理解遷意修字面上的意思是依於正知正念,遷轉意識入於實行的修持,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意識鎖住,轉在行為中去行持,這是佛陀師父傳授有關修行非常重要的法,但對實際如何施行,並不甚清楚,直到恭聞佛陀師父的法音,才有了一些概念。以下是我藉用生活上的實例,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理解:
可能很多人會說,我怎麼不是?我受了皈依,學佛多年,我恭敬佛菩薩,我在做佛事,不做惡事,多做善事,當然是佛教徒。很多人都這麼自以為是,但很可惜,你未必是真正的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是......
可見缺少禮儀修養,我們處事就會應對乏陳,進退無度。如此學佛,實是不得精髓,只在表皮。一個真正修得好的人,也應該是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的內心清淨坦然、淡泊無畏、慈悲善良,不會忽略世人的感受,也絕對做不出粗鄙無禮的行止,是從容淡定,進退有度,言語得體,舉止安詳,就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的“清華高貴”,如此也才符合世人心中佛弟子的人設,而不是世人眼中的另類......
世間學佛的人很多,大家因各種緣起而進入佛門。有人為求財而學佛,有人為保平安而學佛,有人為求內心清淨而學佛,有人因家人信佛,自己也就跟隨著信佛了,更有人覺得有點信仰對自己有幫助而學佛了。無論哪種,我們有受用嗎?如果沒有受用,很可能因為你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我把這件事看成是我修行路上的一次考試,時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是不是符合一個佛弟子、一個修行人的行為?所以,對於這個小伙子是不是碰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過了這次的考試......
記得在2017年,我曾寫過《我的學佛心路》一文與大家分享。那時,我是以非常喜悅的心情,說出內心的感受。我要告訴所有的行人,我知見方面得到了受用,希望有緣的人能夠和我一樣走進如來正法。如今再回頭去看三年前的認知時,我個人感到非常的慚愧。為什麼如此說呢?
幸福的婚姻,不是時刻想著改變對方,而是時刻照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真心欣賞對方的一言一行,時時警醒,彼此感念此生的緣分,在修行路上一路扶持、鼓勵。相信一顆感恩惜緣的心,將會給自己和家人都帶來無限的歡喜和自在......
懂得學佛修行目的的佛教徒,都知道學佛是為了要脫離輪迴,要了生脫死,也告訴人家無常恐怖,要學佛修行,基本道理明白,也想修行,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反而是該守的戒律沒有守、十善、四無量心都沒有辦法執行,成了口頭禪,更不用說菩提心了;還認為自己在誦經、持咒、修觀、….,認真做功課、在修法,也認為自己是慈悲的,但就是受用不大,或甚至沒有受用,就是有受用也會墮落下來......
對我來說,每一盤法音猶如一面智慧的鏡子,聽聞以後,能照出我靈魂深處的污穢,讓我羞愧,以之為巾帕拂去無明之塵,使自己在菩提道上繼續前行。法音中舉了一個真實的公案......
下面這篇文章的自述,回顧了一個不和諧、離異、再婚家庭給作者童年生活留下的痛苦陰影,強烈呼籲為人父母要相親相愛。值此“六一兒童節”,謹以此文,願給一些正在準備離婚的夫妻、家庭稍作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