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用寬恕的修養把敵人轉化為朋友,將違緣轉化為順緣,這難道不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了自己嗎?也正是“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的道理。筆者有這個感慨,源於一個悲情又深刻的故事......
有些人覺得自己厲害,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有多大本事,只是自以為是而已,生活中真正的能者從來不會自我標榜。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世法哲言》中亦如是教誡我們......
第二階段專訪節目:「佛弟子訪談」,現邀請到香港黃僖偲博士受訪,於空中暢談佛教、佛學、佛法的相關問題:
有多少佛弟子和我一樣,不慌不忙總以為來日方長,忙忙碌碌之中卻忘了世事無常,總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遙遠,總以為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去揮霍,渾渾噩噩之中把光陰一天天浪費掉。今生遇到佛陀住世,遇到正法,卻不知珍惜,如今佛陀涅槃了,我們還在輪回苦海中茫然沉浮不願上岸,心裡總有太多的人和事放不下,整日在溫柔鄉里做著慵懶的夢,難道我們不是和那些面臨山洪而不急於逃生的人一樣的愚癡嗎?
羅勇是負責管理水電站大壩閘門的。地震發生時正在宿舍休息的他沒有選擇第一時間逃生,而是沖上十層樓高的大壩壩肩拉閘洩洪,避免了河水漫過大壩沖毀下游村莊,直到9月8日下午他才被直升飛機救了出來,被困整整75個小時......
如何才能做到“靜心”而不被外境所遷呢?我曾經讀到這樣一個典故。有一個出家人一直很煩惱,自己打坐的時候總是無法集中散亂的心,他覺得是周圍的人在影響他,於是他決定一個人到山裡去修行......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我們學佛, 不應「攀緣」,應該儘量結緣。例如以無所求的心贈送東西給別人,當義工説明有需要的人等等。只為付出,不問回報,這便是「結緣」。相反,如果心存回報,有條件地付出,強人所難,只會落入「攀緣」, 自尋煩惱......
正如“一擊悟道”公案中,溈山禪師為什麼不為智閑禪師說破?因為說破無用,那是他人珍寶。智閑禪師必須要去如法修行,在日常的勞作中,在一粥一飯行住坐臥中,履行佛陀的教戒,功行圓滿才水到渠成,方能悟道。如果我們不修行,就想哪天來個一擊悟道,那無論扔多少瓦石,打響多少竹子,也仍然心被境所遷起分別心,斷不了妄想,我們還是凡夫一個,解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