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證解脫法源就在羌佛處
大樂輪門開頂約一英寸寬,生死自由
寫下“拜別文”,落筆剎那,瀟灑圓寂
身放虹光18時後仍熱氣騰騰
彌陀說法交代世人解脫本源羌佛處
群情沸騰,人們驚喜得難以自持
羌佛傳大法,癌末病人解脫成聖
無呼吸功能還活著能講話
五彩祥雲吉祥渡往西方
我當馬上施救
得百棵堅固子與鋼骨
羌佛降世傳正法,佛子依行得解脫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只有平時做好各項準備,也就是日常中要修好行,樹立正知正見,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合格的法器,堅定如山,毫不動搖,虔誠純淨,堅信佛法真實不虛。到了此時,佛菩薩傳給相應大法,我們自然就會受用,依法而獲得成就,渡到彼岸不在話下......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相信這句話大家並不陌生。真的是這樣嗎?現實中,雖然我們也明白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往往我們還是會為了家庭、事業、金錢、地位等等的貪婪和欲望,而造下不同之善惡業因。當然也許有人會問,你們所說的這個“業”,我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它真的存在嗎?那麼,我就跟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吧......
我們現在會覺得我們已經擁有的很多東西是我們的,其實只不過是暫時為這個世界保管著罷了。比如我們的車子,房子和票子,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再比如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說法,我們曾為此而活得特別累。但真相是就連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說法都不是我們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說法也終將不同或慢慢消逝......
佛弟子不僅要愛教,而且要愛國。這既體現了佛教教義,又體現了愛國的思想。古往今來,踐行佛教教義兼體現愛國思想者不計其數。如,近代的太虛大師就是既荷擔如來家業、又不失拳拳愛國之心的代表。他用切實的行動愛護自己的國家。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本著大無畏的精神,在國家存亡之時,毅然擔負起以佛法救國救世的重任,以僧人的方式利益社會與國家......
如果我們的眼睛總是不由自主地看到別人的不足和錯誤,耳朵也總是聽到這樣那樣的是非,這只能證明我們的修行還沒有進展,沒有修到足以讓自己清淨修行的行持。在你看和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的心像一隻籠子裡焦躁的猛獸......
當我們聚焦於“解脫”,就會遮罩那些漫無邊際的理相,主動去學習正知正見。同時遮罩修行途中的內外諸障,融入到《極聖解脫大手印》的修學與實行中來。這才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專注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成就解脫的快捷正道......
而,現實中竟然有一些學佛人,當家人、孩子生病或其他急難中,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佛菩薩而是鬼神,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要知道,佛菩薩是最慈悲的,只要我們誠心哪怕是一念誠心都會感動佛菩薩救度眾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只是一粒小小的塵埃。生活本就萬象紛繁,千姿百態,何必固步自封?人生沒有標準的答案,就沒有統一的破題方法。只有擁有開放的心態,放下所知障,保持對生活的好奇與憧憬,才能不斷拓寬生命的邊界和深度......
有些人覺得自己厲害,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有多大本事,只是自以為是而已,生活中真正的能者從來不會自我標榜。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世法哲言》中亦如是教誡我們......
這位數學老師真有點過分。他竟然將我在小學五年級時參加市數學競賽獲得第二名好成績的消息壓了下來,不告訴我,害我傷心了好一段時間。然而,當我長大參加工作後,我才真正認識到盧老師對學生的真誠之愛和良苦用心......
現在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得到受用的卻很少,我走進正法10多年了受用也是甚微,聞完了這盤法音後深深地明白了我的問題所在,那就是我沒有按照法音要求去做,所以我沒有受用。佛陀在這盤法音中,主要圍繞兩大點在講:一個是三業相應的問題;一個是斷疑生信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對賢聖僧要恭敬,對依教奉行的高僧大德和出家人也要尊重。而對破戒僧和違犯《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中128條而不改的出家僧要遠離,否則同沾黑業而墮落......
如果我們沒有以解脫成聖為終極目標,而只是以興趣學佛,趕趕佛潮,或是只因為身體有病,生活有煩惱,事業做不順,或家庭有矛盾等等,想通過學佛做個改變,就很容易在學佛路上迷失自己,無法堅持到底。改善生活可以是學佛的緣起,但不是目標。而若以解脫為目標來學佛時,種善因得善果,生活自然會得到改善......
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被一些糟糕的評論、誤解,甚至刺耳的言論影響到心情。而這一切煩惱是非都是我執在作怪。因為“我執”,就會心隨境轉,把自己困在世俗的分別、比對、是非中兜兜轉轉。一旦我們能真正放下“我執”,自然也就能夠擁有......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自然產物,是“副產品”,但不是學佛修行的目的。神通敵不過業力,不能轉換因果。無論有多大的神通,也不屬於成就解脫的本質......
在統治初期,阿育王非常殘酷,做了許多荒謬的行徑。但是,好戰的一代帝王最後卻皈依了佛教,治國廣施仁政,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他真心護持佛法,以興建八萬四千佛塔而聞名於世。是什麼原因讓阿育王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揭開阿育王的神秘面紗吧......
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誇誇其談,頭頭是道,但內心空虛,靈魂蒼白,這樣的入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業。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實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棟樑之材,因為它會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麼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世人都熟悉一句話“心誠則靈”,說的是求神拜佛一定要誠心,不能虛假不能欺心,否則騙到的只是自己,因為神明或佛菩薩會把你的虛假看得一清二楚,不會幫你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就不那麼簡單了,尤其對學佛修行來說更是如此,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修彌勒菩薩的般舟三昧的故事......
看著這些老友在興高采烈地吃聊,聊吃,我心裡一直嘀咕著,該如何讓他們明白“好人”“善良”“慈悲”的範疇和含義呢?平時不善談吐的老古我不得不發言,談談自己對善良的體會了......
我們佛弟子要明白,沒有國也就沒有家,沒有了家哪還有佛弟子的安身之所?哪還能安安心心地聽聞佛陀親說之法音、恭讀法著、學法修法?今生還有出離六道輪回、了生脫死的可能嗎?所以,真正的佛弟子應該在無限感恩佛陀住世的同時,感恩我們偉大的祖國......
所有的過往都只為喚醒沉睡中的自己,不必太過用力執著。曾經虛度的過往,贈與人生下半場忠言:唯利他而不爭,做個安靜的人,從容面對紛擾。若能做到“三不爭”,我們人生下半場何嘗不是成功?
「到佛堂參加共修,95%以上的行人,大概都是有所求而來。有的求疾病、煩惱能夠透過加持獲得解脫,有的求事業、福報能夠增長……。」其實,學佛重要的是要自我改造我們自己的心和行為,能夠依照 佛陀所教而行,透過真修行和修法,提升自己,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獲得解脫,了生脫死......
我們努力的方向對了叫做堅持,努力的方向錯了還不悔改就叫固執。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如果人生設定的方向錯了,一步錯將步步錯。所以不要執錯而行,該停下時立即停下,重新定位方向,要明白正確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勇於承擔責任,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勇於面對自己,更是不斷自我完善,種進步的受用之因。但話又說轉過來,真正的知錯認錯,不是反復犯同樣的錯,然後認錯。若只認錯,卻不改正錯誤,那就不是真正的改過,而是走形式了......
別人是否善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足夠善良。堅持自己善良的本心,早晚有一天,你會收穫由善而結出的善果。善良,一種“看得見”的人品!當你的人品中有了善良,你的人生也會變得與眾不同......
想想我們穿的衣服,我們吃的米飯,我們日常所用的一切,平常外出坐的公車,高鐵,飛機……隨處隨地皆是眾生相互助緣,功德所聚,我們才有機會享用社會上這些資源帶給我們的種種便利。對於這一切,我們懷過感恩和回報的心嗎?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都沒有深思過其中的關聯和意義......
作為佛弟子,我們不能沉迷於恭維的甚或阿諛奉承的好聽話,應虛心接納忠言指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我們也不能傲慢無禮,抗拒遮掩自己的過患,我們應當知道自欺是欺不了別人的,只能騙自己,別人對我們的過患如皇帝的新裝一樣一目了然,只有虛心接受及時改正才是正途,才能挽回自欺的愚蠢行徑......
想我先前之所以為煩惱所困,就是因為人生缺乏真正的目標所致。沒有遠大目標就容易表面學佛,就不肯老實修行,心胸也必然狹隘。現在靜下心來想想,相比未來佛土世界中那永恆無盡的幸福,只要做事不錯因果,那一點點挫折算得了什麼呢?他人的是非與自己學佛又有何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