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音甚稀有,能除眾生惱
金剛公主等人因過去世愚蠢地傷害迦羅尊者,而造成自己同樣葬身火海而償還果報,但最終卻因聽聞佛陀加被侍女度勝宣講的法音,而升於天界。祥法時期,能夠親自恭聞佛陀說法,證果之眾生比比皆是;連一隻青蛙在專注恭聞佛陀說法時不慎被人拄的手杖壓死,也得生入天界,成為了“蛙王子”,這不得不說是殊勝無比!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
國王說:“既然你是忍辱仙人,我就看你忍不忍得了!”喪失理智的大王,說著便拔出刀,砍下行者的右手!鮮血汩汩地自忍辱仙人被砍斷的手臂流出。然而,忍辱仙人此時卻思惟著:“我上求佛道、與世無爭,大王對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況是對老百姓呢?”於是心中暗暗發願:“有朝一日,我成道後,一定要先來度大王,不讓人民牽連受害。”
佛教故事:青蛙命終成天人
一次,世尊在伽伽羅池畔為瞻波市住民說法,當時有一隻青蛙正在聽取世尊的聲響,不料一位牧牛的牧民無意之中把他的杖柱在靑蛙的頭上及憑杖而立。青蛙即在那時命終,然以聞法功德而生在三十三天的十二由旬的黃金宫中......
佛教故事:聞法勝於無量黃金
彌勒菩薩問上座:「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斤黃金,能夠比聽人說法更歡喜嗎?」憍陳如上座回答:「假使有人得十萬黃金,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何況又能以深切的信心聽法片刻,更殊勝於前者百千萬倍。」於是又再請問第二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車的黃金,也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更何況是聽法歡喜。」又再請問第三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若有人得到滿十萬屋舍的黃金,還不如供施持戒人一缽餐食,更何況又能聽聞妙法?」又問第四上座,上座答言:「若人得到十萬國那麼多的黃金,亦不如施持戒人一缽之食,何況又再聽法開示,比得到黃金殊勝百千萬倍。」
命好是依靠自己修來的(葵心)
這人在唉聲歎息時,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否如法耕耘過自己福田呢?別人家庭事業大豐收,既有先天優勢,又有後天努力,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是不勞而獲。而您呢?善良嗎?真的是堅持不懈行持正業,耕耘福田了嗎?看看下面兩則佛教故事,也許您就會明白一個道理:福報不是上天給的,也不是燒香磕頭拜佛能求來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佛教故事:農夫供佛 土地變金[清淨心供佛功德]
他們倆夫婦當下就在田地裡發願:“以此供養世尊的善根,願我們從此不再受貧窮之苦,願我們的田地莊稼全變成黃金。”剛發願畢,以其清淨心供養之功德力和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他田地裡的莊稼全變成了黃金,夫妻二人欣喜若狂,不知該如何是好......
佛教故事:兔王捨身供養梵志
兔王講述自己的願心後,立即投身烈焰當中。婆羅門目睹此境,立刻撲上火堆,急迫的想救出兔王。但是,肉身是不堅固的,在烈焰中,兔身極快就被燒殞。婆羅門抱著燒焦的兔身,悲不自勝的泣言:......
佛教故事:佛食馬麥宿緣[惡口毀謗的因果]
當佛陀與五百位比丘抵達阿祇達的住處時,無人供養,只好坐在大樹下休息。弟子們紛紛入城托缽,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養馬人,將馬所食用的麥量減少,以供養佛陀及五百比丘。阿難見了十分難過,但不得已,只好請一位老婆婆將馬麥煮熟,供養世尊。世尊食前祝願後,因為佛陀的德行,難以下嚥的馬麥變成了美味可口的麥仁粥。經過這場境遇,弟子們十分不解,為什麼萬德莊嚴的世尊,也會有淪落食馬麥的一日呢?
佛教故事: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
佛教故事:吉祥跛子[惡口業報]
跛子長大後,施主家越來越富有,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提到“跛子”的名字,都能完善順利。舍衛城的人民知道後,也都有樣學樣,不管做什麼事之前,都先提起這個孩子的名字,結果竟然也是一定能完滿成功。加上跛子又精通八觀察等世間的學問,所以他在舍衛城一帶真是名聲遠播......
佛教故事:他戲弄舍利弗把漱口水倒入缽中, 舍利弗的做法卻令人敬佩[大悲感化外道]
日前,看到《雜譬喻經卷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被一個驕慢的婆羅門侮辱,但尊者卻以大悲行舉最後感化婆羅門的故事,看後頗受啟發......
佛教故事:阿難尊者記憶力超群的因緣[護持功德]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興起這樣的疑問:“賢者阿難過去生是修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於是眾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請求世尊開示。慈悲的佛陀於是將阿難尊者過去生的因緣果報娓娓道來......
佛教故事: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妄語發毒誓的果報]
佛陀時代,有五百位貴族女子因不滿琉璃王的暴政虐行,捨棄了俗世,剃髮為尼。出家後的五百位比丘尼雖然脫離了以往富裕享樂的環境,仍然習氣難調,無法放下情愛等種種煩惱。於是,他們一同前往微妙比丘尼的住處,希望能聆聽開示,解除疑惑......
佛教故事:世尊往昔的護生故事
長者子趕緊回到國王處,向國王稟報池魚因缺水面臨死亡之事,請求借二十頭大象背水救魚,國王馬上答應了。長者子又借來皮囊,趕著大象來到大河上游,用皮囊裝滿水後,令大象背上皮囊迅速奔向池子,將水倒入池內,如此往返數次後,池水終於滿了!
佛教故事:琉璃王屠殺釋迦族人的前因後果[因果報應]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毗羅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駡。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迦毗羅衛國......
佛教故事:貴婦連喪七女的因果緣由[命債的因果]
話說有位貴婦,人到中年喜得嬌女,生來乖巧可愛,深得貴婦疼愛。然而才活了一歲就死了。後來貴婦又接連生六女,一個比一個長得端莊姣好,可都短命而終。最後一個女兒活得最長,長到十四歲,出嫁的當天夜裡便突然間去世。致使貴婦終日啼哭不止、憂傷悲惱欲絕。家中婢女竊竊私語,紛紛議論肯定是家宅有邪氣。有的婢女怕受連累,偷偷離去了......
佛教故事:佛度憍陳如[被救拔之因緣]
當時,釋提桓因、頻婆娑羅王也各帶領了八萬四千大眾,一同來到王舍城聽佛陀說法,也都因此因緣而成道證果。比丘們看到這個情形,個個莫不感到疑惑,他們恭敬地請示佛陀:「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能夠拔離三惡道的輪迴之苦呢?」
佛教故事:深信佛法是遠離無常的唯一生存之道
大王,您一向勤于治國,如果今天有一位眾所崇敬的長者從東方來,向大王報告,現今東方出現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大石山,而且不斷從地底下隆起,一步步地向舍衛國逼近,沿途所有草木鳥獸驚惶逃竄,死傷無數……;不久之後,南方、北方、西方也紛紛有賢者趕來通報,一座座難以想像的巨石山正從四面八方移動而來……。請問,此時身為一國之主的您,如何使人民倖免於難呢?
佛教故事:佛陀不會捨棄任一個眾生,何況是真心懺悔的眾生
佛陀不捨棄任一個眾生,不管什麼人,只要真心反省懺悔都有得度的因緣,佛陀就會救濟他,像步知加長者在彌留時懺悔依然得度。南無 第三世多杰羌佛更是以慈悲心行,關懷體恤救度犯罪的眾生......
佛教故事:她由醜變美,且得世代富貴[惡口毀謗與供養的因果]
駙馬酒醒之後,慢慢走回家去。到家後卻看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頓時嚇了一大跳,吃驚地問:“你……你是誰?怎麼來到我家的?”
公主回答:“我就是你的妻子啊!”
從乞丐老媽和難陀女佛前供燈風吹不滅得到的自省(久美多杰)
看了這兩則供燈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思,情不自禁省思起來:
乞丐老媽媽供燈的發心是“為所有的窮苦人點這一盞燈”,難陀女供燈的發心是“願這盞燈的光明,除卻我多生以來心中的暗昧,消除過去的罪障,獲得大智慧,以利益廣大眾生。”我捫心自問:我怎樣看待自己供燈和所做其他佛事的?乞丐老媽媽和難陀女供燈時,是發自內心的“切心切願”,而我呢?只是口頭上喊著“回向給六道眾生”,而在內心深處並沒有把“一切為利眾生”放在心上。慚愧啊!佛說“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我作為學佛多年的佛弟子,對待眾生如同父母了嗎?沒有、沒有啊!相比之下我是多麼自私!多麼渺小!!!
佛教故事:一心虔誠,因小果大
有一位婆羅門長者的老傭人,從屋裡端出一些已經餿掉的東西準備倒掉,一眼見到佛陀威儀莊嚴的形象,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她很想供養佛陀,但是手上僅有的東西既粗糙又腐敗,怎能拿來供養尊貴的佛,這如何是好呢?
正當她躊躇不決時,佛陀微笑放光,歡喜地用缽盛過老婦手上的餿食...
佛教故事:淫妻施計欲殺親夫 冤家相遇不計前嫌放她生路 你能做到嗎?[忍辱]
佛說無為最,忍辱第一道。忍辱是六度之一,也是修行人最難過的一關。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忍辱的故事,希望對真修行者有所啟發...
佛教故事:共命鳥的啟示[嗔恨愚行](筱七)
往昔久遠之時,某一座雪山下,生活有一隻兩頭鳥(即共命鳥)。它們輪流睡覺,一頭如果睡著,另一頭便醒著。這只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嘍嗏,常作善想;一頭叫優波迦嘍嗏,常作惡想...
佛教故事:怨恨多可怕!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個人![怨恨的可怕]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個人,這件不尋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紛紛議論著,後來消息也傳到了頻婆娑羅王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想其中必有緣故,因此親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教故事:金色比丘尼的前世因果[惡口與供養的果報]
眾比丘問世尊:“金色比丘尼為什麼生在富貴家,而且相貌莊嚴、身色金黃?”又有比丘問佛:“世尊,她以前造了什麼業,成為具有十八種醜相的賤女呢?”
佛教故事: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就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
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為猿猴呢?”
佛教故事:鏡面王的善巧勸誡,讓臣民不犯所知障(默兒)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好似“盲人摸象”,也常常犯所知障,拿自己已學到的知識、經驗去對治未學、未知的新知識。殊不知,人的眼界極其有限,以“我認為”“ 我覺得”“我知道”來判斷事物的好壞、真假,容易有失偏頗,認片面為全面,就如同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一片天,誤以為是整個天空,而頑固把持所知障者很可能失掉一切幸福...
佛教故事:割肉餵鷹 捨己救鴿
帝釋天王為了試探薩波達王,因此命令邊境護守的王將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湣念眾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實修行菩薩道的行者。請你化身為鴿,我將變作大鷹,急追在後,追到薩波達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鴿子佯裝出畏懼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國王給予保護,如果薩波達王確實心懷仁慈,必定會接受你的歸投,這樣一來便可速知真假。”...
佛教故事:在學佛修行的菩提道上 要精進持之以恆 不能半途而廢
佛陀在舍衛國說法時,有一位年青人常到精舍聽聞佛法。受佛陀的威德感召,這位年青人發心剃度出家,每天跟隨佛陀聽經修持。經過五年之後,他想到寂靜的地方去修行,於是向佛陀辭行。佛陀對於肯精進用功的人最是歡喜,因此允許年青比丘的請求,讓他離開僧團,獨自一人到森林裡修行。但是在林中才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年青比丘卻將當初那股修道的熱忱退失掉了!
佛教故事: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其中,有位年輕人問佛陀:「我所學的是數學,教的也是數學,數學有公式,要按照規矩的教法來推算。請問佛陀,你在教導弟子的佛法是否也按照『道』的順序?」...
佛教故事:目犍連尊者 測量佛音遠近[佛陀說法之音遍滿虛空](小星星)
拉珍聖德有一篇文章--《珍惜》讚歎 H.H.第三世多杰羌佛法音之四大稀有,第四大稀有––悉地加持聖力之稀有︰“ 無論何處,只要三世多杰羌佛法音響起,諸天護法空行環繞,嚴密護持法音悉地。凡是虔心恭聞,於法音中尋求解脫真理並用之於自身行持實踐的真行者,能直接相應於多杰羌佛及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受諸天護法庇佑,為其遮止黑業,助其增益福慧資糧,助其速證解脫聖境。………. ”。 H.H.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之稀有,佛弟子們真的要好好珍惜得遇佛駐世的福報。
佛教故事:只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淵博的學識,才能讓人真正地心悅誠服(小星星)
迦旃延尊者對著老婆羅門,仍然很悠然的說道:“我從你講話的音聲,以及你這樣粗氣的舉動,我才說你不配稱做長者,不值得人的恭敬。因為就算是婆羅門,到了八九十歲的老年,發白齒落,而他並沒有真正的修道,耽於色聲香味觸,既不能離開貪瞋嫉妒的煩惱,這仍應該稱他做青年;假若就算是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皮膚潤澤,頭髮烏黑,而他已經解脫了愛欲的束縛,對世間沒有貪求,沒有一點不平的觀念,像這樣,我們可以稱他長者,稱他老宿士,應該受我們全體的恭敬!”老婆羅門聽了迦旃延尊者的話,無話可說,默默地走開...
佛教故事:男女之情迷戀否?
他生在達官貴人之家,從小享受榮華富貴。他已經娶了一房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婦恩愛異常。當他看到很多有為的青年,都已出家,自然他也躍躍欲試...
佛教故事:善星比丘之公案[不篤行佛法作惡多端]
據《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記載,善星比丘曾隨侍佛陀二十四年,曾讀誦十二部經。出家後,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後因親近惡友,認為無涅盤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對佛陀起惡心。
善星比丘作為一個學佛反面教材的示範與我們演示了學佛群體中聞而不修,不實修實證,不信因果,無有信心,不敬師長,結交惡友。。。所以猶如入了寶地空手而返。整個對話故事含義深刻,對於我們無不是教化和啟示,望後學吸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佛教故事:「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優陀夷尊者的因果業報
由優陀夷尊者的宿世因緣,我們可得知「善惡業果報,如影隨其形。」作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受劇苦,善惡果報一分一毫都不會有差誤。
佛教故事:不肯供養及不孝之業報
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他的妻子產下一個男兒,這孩子肚子餓了要吃奶,但母親的乳汁一進入他的口中,都變成敗奶,吃其他的東西也是這樣,於是這孩子就在這種半飢餓的狀態下成長。長大後求佛出家,佛陀也慈悲應允。
佛教故事:一休輸了,但他卻救了一條魚
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佛教故事:觸物起照斷截惑根
佛教故事:五陰纏縛乃眾生
佛教故事:敬與不敬之別
佛教故事:布施得福
佛教故事:佛陀始起慈心因緣-自他交換菩提心
佛教故事:儒童[至誠供養]
終於,定光佛來到了,佛陀安詳的舉止、莊嚴的慈容,令大眾深受感動,紛紛五體投地恭敬禮拜。就在定光佛即將經過的路面,卻恰巧有一灘污泥,為了不讓污泥染污佛足,儒童立刻解開髮髻,以長髮覆蓋在污泥上,讓佛行走,並將蓮花散於佛身作為供養,因為至誠恭敬的心,儒童所供養的青蓮,居然環繞於佛身而不墜地。此時,佛陀舉身光明,照耀大地,並伸手為儒童摩頂授記:汝於九十一劫後,將成佛於娑婆世界,名號釋迦牟尼,廣度無量眾生。
佛教故事:妄殺群牛[愚行譬喻]
佛教故事:一朵花的功德[虔誠供養]
佛教故事:母牛的佈施
佛教故事:國王與乞士[勿求來生福]
有一天,他啟開珍寶庫藏,以七天的時間為限,發出通告說:「人,不分遠近、不分種族;只要來此,一定有求必應。」他把珍寶分成一堆一堆,每堆約如六十個棗子堆起來般大;來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給一堆。這些財物儘管有不少人來拿,但還是剩下很多。
佛教故事:我們該學習的堅眾[精進堅信修行]
佛教故事:被拔毛的禿梟[敬法供養與嫉妒慢法的果報]
佛教故事:顛倒的屠夫[敬佛與殺生的果報]
佛教故事:蘭花[不執無有罣礙]
佛教故事:八風吹不動[篤行實證勿在文字上玩味]
佛教故事:改變惡緣
佛教故事:四種馬[比喻四種根器的眾生]
佛教故事:須達長者[念頭與真修行]
佛教故事:無著菩薩[大悲行持消業障]
佛教故事:蓮華色女《風塵女出家證道的故事》
佛教故事:毘舍離之子[命債與供養因果]